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1内容摘要:

作者运用这些例子想要阐明怎样的观点。 读完每个实例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提示 】 例子①:郭沫若的剧本 《 屈原 》 里对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 观点:不同句式表现的意味不同。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例子②:王若虚对 《 史记 》 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观点: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启示: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例子③:对贾岛“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观点: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启示: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子④:举“烟”的直指义和联想义与苏东坡的《 惠山烹小龙团 》 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剖析。 观点: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启示: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例子⑤: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观点: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 启示:袭用套语滥调,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3.文章中,针对韩愈替贾岛修改诗句中的“推敲”的故事,作者说:“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 提示 】 韩愈替贾岛改诗的故事,作为文学佳话,历来被人们作为文人“炼字”的典范,而作者却提出疑问。 作者认为,语言文字是要根据思想情感来锤炼的,如果抛开贾岛当时的心情及当时的环境只去推敲这两个字,显然是不妥的,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 4.本文是如何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的。 【 提示 】 文章先从郭沫若的剧本 《 屈原 》 中的一句话谈起,引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 然后从王若虚对 《 史记 》 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的例子中得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结论。 接着又用“推敲”的例子,更进一步阐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既然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就涉及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前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不易控制。 正因为后者的不确定性,往往才会产生很奇妙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流弊,使人们不敢创新。 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课文始终贯串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 名师点拨 】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 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 , 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 在文字上推敲 , 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 “ 推敲 ”。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 , 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 ,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 ,品味语言 , 要品味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 时 , 推敲文字 , 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 , 思想务求透彻 , 情感务求凝练 , 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6.本文作者在品味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 名师点拨 】 朱光潜既是一位美学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和语言大师。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会品味语言的方法。 语言文字是个非常微妙的东西,任何一位语言大师,哪怕像郭沫若这样的语言大师,也有需要细细咀嚼、不断提高的时候。 要提高语言修养,非下苦功不可。 语言文字的品味,更是要“咬”,要“嚼”。 (1)品味语言要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 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强烈的情感”,而从“视之,石也”四字中,品出“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对 “ 推 ”“ 敲 ” 二字的品味 , 更富有独到性和启发性。 (2)品味语言要能独立思考 , 不迷信 , 不盲从。 如 “ 推敲 ” 一例 , “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 谈 ” , “ 古今人也都赞赏 ‘ 敲 ’ 字比 ‘ 推 ’ 字下得好 ” , 因为韩愈是大家 , 谁也不曾去怀疑。 而作者 “ 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 , 讲出了一大篇道理。 可见 ,我们品味语言须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 (3)品味语言 、 运用语言也要努力创新。 正如作者所说: “‘ 唯陈言之务去 ’ ,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 文学是艰苦的事 , 只有刻苦自励 , 推陈翻新 ,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 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语言要新 , 关键是从生活实际出发 ,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 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 , 语言也就新了。 细剖 深析 [楼主 ] 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咬文嚼字”,而陶渊明、马南邨则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 对朱光潜与陶渊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你是怎样看的。 [沙发 ] 读书应该“咬文嚼字”。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板凳 ] 阅读要“不求甚解”。 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椅子 ] 两者并不矛盾。 “咬文嚼字”,是精读经典著作时应有的态度。 我们的前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