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3课时内容摘要:
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 : 第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 , 只是纯客观记叙 , 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第二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 , 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第三种是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 , 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 , 主要还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 而本文有所不同 , 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作主要的内容来写 , 是一 种侧重主观性的报道。 4.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 , 分析其艺术特色。 【思路点拨】从线索使用、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 【与你交流】 ( 1 ) 双线展开 , 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 , 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 如报道的第 4 、 5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 , 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角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 : 气氛恐怖、沉重、压抑。 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 , 情景交融。 作者匠心独运 , 安排巧妙 , 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 2 ) 对照手法的运用。 例如 : ‚在布热金卡 , 最 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 , 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 3 ) 本文首尾照应 , 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照应。 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另一个译名是《布热金卡 : 阳光明媚 , 鸟语花香》 , 比较这两个标题 , 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 ? 为什么 ? 【思路点拨】结合新闻标题的功能和基本要求 , 比较两个标题各自的特点。 【与你交流】观点一 : 我认为以‚布热金卡 : 阳光明媚 , 鸟语花香‛作为标题更好。 ① 作者的发电地点是布热金卡。 ②虽然文章涉及奥斯维辛和布热金卡两地 , 但描写布热金卡的篇幅较长( 前三段 ), 没有单独对奥斯维辛的景色进行描写。 ③以‚布热金卡 : 阳光明媚 , 鸟语花香‛为题更能让读者记住布热金卡这个‚人间地狱‛。 观点二 : 我认为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更好。 ①因为‚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 以此为标题 , 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②奥斯维辛也是文中重要描写的内容 , 文中许多触目惊心的描写都发生在奥斯维辛。 ③文章最后以‚在奥斯维辛 ,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结尾 , 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标题正好与文 章的结尾呼应。 模拟现场 , 写采访稿 1990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 :全日制中学小学 , 除假期外 , 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 升旗仪式包括出国旗、升国旗、奏国歌、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环节。 有的人认为升国旗浪费时间 , 没有必要。 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 是非常有必要的。 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采访稿 , 设计提问以 3~5 个为宜。 【活动说明】写采访稿的关键是做好怎么问、怎么答的功课 ,即采访者要对采访对象进行合适的提问 , 采访对象也要回答好采访者提出的问题 , 不能答非所问。 本活动主要通过想象进行 , 学 生围绕对升国旗的看法 , 发挥想象 , 精心设计问题并加以回答。 【成果展示】 辩论赛 —— 针锋相对 , 进行辩论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 , 有‚杀人工厂‛之称 , 约有 400 万人在这里被杀。 1945 年 1 月 27 日由苏联红军解放 , 1947 年 7 月 2 日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 但是对这样一个杀人工厂该不该保留的问题 , 社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 一种认为留着可以警示人们 , 永远不要忘了伤痛。 另一种认为不能留 , 人们不能永远活在伤痛中。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 , 作为辩论的一方 , 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辩论词。 【活动说明】一篇好的辩论词就是一篇好的议论文 , 观点鲜明 , 条理清晰 , 有说服力 , 因此 , 要把辩论词当议论文来写。 与一般议论文不同的是 , 辩论词针对性更强 , 在辩论现场需要时时关注对方辩手的观点和材料 ,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学生展示时可以组织现场辩论 , 老师进行适当点评。 【成果展示】 文学常识新闻 新闻 , 是指对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新闻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消息。 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 论等等。 新闻在结构上 ,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文字或第一句话 ,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 , 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阅读新闻 , 要注意它的六要素( 也就是记叙六要素 ): 人物、时间、地点 ,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作手法主要是叙述 , 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求 : ( 1 ) 主题突出 , 文字精练。 一条 新闻通常报道一件事实 , 说明一个问题。 ( 2 ) 文字简明扼要 , 用事实说话 , 必要时可以有适当的精湛的议论。 ( 3 ) 开头通常有一段导语 , 简要说明全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事实 , 唤起读者注意 , 使读者先有一个总的概念。 ( 4 ) 结构严密 , 层次分明。 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 , 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物写在最前面 , 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 也可以依照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 , 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 5 ) 交代必要的背景 : 事物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 , 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 , 更鲜明地阐述事物的政治 意义。 背景材料应简明扼要 , 不可喧宾夺主。 并非每条新闻都要背景材料。 写作技巧首尾 呼应 首尾呼应 , 又称对照 , 指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 , 结尾时再呼应一次。 首尾呼应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严谨 , 内容更加完整 , 强调主题 , 加深印象 , 引起共鸣。 【示例】 1. ( 开头 ) 战斗刚刚结束 , 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 ,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 , 越来越有劲。 写作技巧首尾 呼应 首尾呼应 , 又称对照 , 指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 , 结尾时再呼应一次。 首尾呼应可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严谨 , 内容更加完整 , 强调主题 , 加深印象 , 引起共鸣。 【示例】 1. ( 开头 ) 战斗刚刚结束 , 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街道两旁尽是黑色的瓦砾 ,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 , 越来越有劲。 士兵们和中尉注意听着 , 看看周围的灌木丛 , 又望望道旁的白桦树。 他们突然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 , 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 , 耷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 , 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 ,拿着一块木头 , 不知道正在削什么。 ………… ( 结尾 ) 第二天 , 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 , 坐在河沟边削什么东西 , 并且不时回过头去 , 望望那几条到村子里去的道路 , 好像在等候谁似的…… ( 选自茨维尔卡《夜莺之歌》 ) [ 鉴赏 ] 文章结尾写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 , ‚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 , 察看敌情了 , 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这段话照应文章的开头 , 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 , 浑然一体。 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 在村口 放哨是‚小夜莺‛的职责 , 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 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 选自朱自清《绿》 ) [ 鉴赏 ] 起笔的‚惊诧‛是乍见还惊 , 收笔由于文章主体对‚雨潭的绿‛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摹写 , 所以又增加了‚不禁‛二字 , 这时的‚惊诧‛ , 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发自肺腑的赞叹。 这时作者也已经仔仔细细地观赏了‚梅雨潭的绿‛ , 印象既深 , 感情更炽 , 赞叹水到渠成 , 呼应起 笔 , 强调了起笔传达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使在哭泣 2020 年 9 月 1 日清晨 , 13 岁的少年苏斯兰 比加耶夫和八年级的同学一起 , 排着队在校园里参加开学典礼。 他突然觉得口渴 ,便跑到喷泉边去喝水。 突然他看到一辆卡车冲进了校园。 车上迅速跳下几个荷枪实弹的人。 一个人拿着一把自动步枪向天开火。 比加耶夫立刻意识到 , 闯进校园来的是恐怖分子。 他和另外两个同学赶紧逃离了。 ‚我真感谢上帝让我口渴 , 因为这挽救了我的生命。 ‛比加耶夫说。 然而 , 大多数孩子没有他那么幸运。 9 月 1 日到 9 月 3 日 ,震惊世界的俄罗 斯人质危机持续了 52 个小时。 武装分子占领了俄罗斯北奥塞蒂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 , 将上千名刚参加完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体育馆劫为人质。 他们在两昼夜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恐惧、饥饿、干渴 , 一部分人幸运地活了下来 , 但最终有 33 5 人倒在血泊中长眠不醒 , 其中半数是孩子。 当恐怖分子持枪闯入校园 , 将众多儿童赶往学校体育馆时 ,一位名叫艾尔扎维克 多罗夫娃的女教师向恐怖分子抗议 , 要求让最小的孩子安全离去。 一名绑匪专心地听完了她的要求 , 然后问道 : ‚你讲完了吗 ? ‛维克多罗夫娃点了点头 , 那名绑匪立即举起枪将她射杀 , 她立刻倒在血泊中。 关押了一千多名人质的体育馆内 , 恐怖分子在一人高的地方沿墙吊起了炸弹 , 一侧墙上有 4 个 , 另一侧墙上有 11 个。 他们威胁说 , 只要谁乱动 , 整个房子都会爆炸 , 这些炸弹足以让整个体育馆飞上天空。 13 岁的萨沙是个纤瘦的男孩。 在爆炸发生后 , 武装分子开始往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里投掷手榴弹。 萨沙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 ,第一个从窗口跳出。 在他的带动下 , 近百名学生也跟着跳出了体育馆。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3课时
相关推荐
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 , 此后数十年一直隐姓埋名。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 , 一次是 1999 年 , 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 , 另外一次是 2020 年 1 月 9日 , 国家科技奖颁奖 , 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020 《感动中国》颁奖词 :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 , 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 , 寝不安席 , 当年吴钩 , 申城淬火 ,十月出塞
现的过程 , 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 “ 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 的热情。 “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 , 由宇宙再反观地球 , 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 , 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7. 作者认为存在外星文明 , 有何依据。 可信度怎样。 我的见解: 作者认为宇宙空间中与地球环境相类似的行星体必然存在 , 而从概率上讲不会只有地球是如此幸运的 ,
1.如何理解第一段文字在写法上对全文所起的作用。 【 提示 】 这篇自然科学论文,提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性 ——社会性,虽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但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枯燥乏味。 于是作者在开头一段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指出: “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采用比拟的手法暗示说人类的事务跟群居性昆虫的活动相类似。 这样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数字列举法。 如 “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 7 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 ” ,再如 “ 神舟 ” 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说明了 “ 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指 “ 几乎是从零开始 ” ,表明困难;启下是下文我们的科技人员面对重重困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 .文中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于提取物的分子结构不同 、 理化性质不同。 A装置中提取物一般具有 ________, B装置中提取物在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中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两装置相比 , A装置多了温度计 、 连接管及接收瓶 , B装置则增加了水浴锅。 (2)提取物存在于 A中的接收瓶 , B中的烧瓶中。 (3)A装置中的提取物应具较强的挥发性 ,
, 还要进行过滤 , 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答案 D 1. 对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 进行鉴定。 2. 对胡萝卜素粗品进行鉴定的具体步骤为: 胡萝卜素粗品的鉴定 纸层析 [思维激活 2] 鉴 定胡萝卜素粗品时 , 卷成圆筒状的滤纸 , 其边缘为何需用 U形扣固定。 提示 用 U形扣固定滤纸筒边缘是为了防止滤纸边缘接触 , 避免因毛细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 , 溶剂前沿不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