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六册大国关系的重组3内容摘要:

克逊民族。 美英特殊关系的发展是美英两国在大国地位变化过程中相互调整的结果。 孤悬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国 , 在欧洲各大国的关系中一直充当战略 “ 平衡者 ” 的角色。 美国崛起后 ,英国沦为二流国家 , 面对欧洲大陆国家的团结 , 英国只能根据自身力量选择方向 , 美国恰是它用来维持大国地位的最后依赖。 而美国也需要借英国来平衡欧洲权势。 双方的相互需要产生了这种特殊关系 , 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 back 中国突然采取的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之所以触怒了莫斯科 , 并使赫鲁晓夫感到愤怒不已 , 其原因在于: 第一 , 事前中国丝毫没有向苏联透露早已谋划的这次行动。 赫鲁晓夫认为中国的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不啻为对盟国的蔑视和侮辱。 第二 , 毛泽东有意向苏联显示中国可以独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 无须向别人请示或与别人协商。 第三 , 炮击行动本身充分表明中国不赞成苏联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对外政策。 毛泽东认为 , 中国也可以搞 “ 战争边缘政策 ” , 因为“ 国际紧张 ” 实际上对美国不利。 第四 , 中国拖延向苏联提供在台海危机空战中获得的一枚美国 “ 响尾蛇 ” 导弹 , 这使赫鲁晓夫愤怒不已。 总之 , 在赫鲁晓夫看来 , 毛泽东根本无视同盟的存在。 台海危机反映出中苏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分歧 , 赫鲁晓夫对此不能容忍 , 苏联决定给中共一些颜色看。 此外 , 公社问题反映出中苏在对内政策上的严重分歧 , 毛泽东对此不服 , 中共决定公开批评莫斯科。 于是在 1959年 10月两国领导人发生激烈争吵后 , 中苏分别确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相同方针:继续维护中苏之间的同盟 , 但对方必须承认错误。 1960年伊始 , 双方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 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 , 意在规劝和说服对方。 后来又在世界工联会议和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互相攻击 , 双方没有一个愿意让步。 于是 ,赫鲁晓夫终于决定撕破脸皮 , 宣布限期撤退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 , 从而使中苏分歧公开化。 back 苏共二十大(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于 1956年召开 , 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 还提出 “ 三和 ” 的新理论 ,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会场 赫鲁晓夫在会上作 《 秘密报告 》 《 秘密报告 》 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