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内容摘要: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公元 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 ),自己做了太上皇。 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 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 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 三长制 ,实行均田制。 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 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 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对汉族文化 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 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拓跋部 的崛起与强大 (由游牧到定居农耕。 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 北魏统一北方 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439年 ) 拓跋珪的汉化改革,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各 民族相互融合 的历史趋势出现 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民族歧视政策。 宗主督护制 ) 冯太后与孝文帝 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整顿吏治 2)内容: 3)影响: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1)原因: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 “ 高薪养廉 ” 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均田制 国家 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 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前提: 1)主观目的: 3)内容: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4)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6)均田制的局限性 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 地不均依然存在。 (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B、随着人口的增多, 人地矛盾突出。 C、 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 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按。岳麓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相关推荐
将成为国家之间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张伯伦(英) 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请思考 请根据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以下观点的看法。 背景资料:德国赔款问题 *关于德国的赔款的规定: 赔款总额为 1320亿金马克,限 42年付清 *各国应得的赔款比例 法国 52% 英国 22% 意大利 10% 比利时 8% 希、罗、南 % 日本 % 葡萄牙 %
一人 少数人 多数人 正宗政体 君主 贵族制 共和制 变态政体 僭主制 寡头制 平民政体 极富者品性 ——“逞强放肆、至犯重罪 ” 极贫者品性 ——“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中产阶级品性 ——懂得节制,很少野心,具有大家公认的中庸美德 实际可行的最好政体 ——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 : “中道理论” 想一想 :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 “ 中庸之道 ” 的思想。 这难道是巧合吗。
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苏丹通过派驻总督实现对埃及的统治。 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的发展状况: (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 (二) 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控制殖民地的能力; 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后,帝国仍然保持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 (三) 埃及在马木鲁克封建 统治下处于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状况。 表现:政治上
(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 , 欧洲资本主义种种尖锐的社会问题 , 使不少艺术家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幻灭感;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 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 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 主要特征:反对传统和理性 , 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 , 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
观察教材中 “ 16世纪中叶到 18世纪末西方与中国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比较 ” 的表格,回答: 这一时期西方和中国各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 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障碍;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孙中山 子录一: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原因: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分析归纳 材料一: :“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 备受专制政治之苦 ” — 陈独秀 《 青年杂志 》 材料二: 1912年 — 1919年,中国新设厂矿 379家,设立资本 8580万元,新增资本 1430万元 …… 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 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 《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