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3专题五第五框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内容摘要:
[理脉络 成体系 ] [析重点 解难点 ] 一、全面理解欧盟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经 济 截至 2020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不相上下,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一,官方发展援助居世界第一 政治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欧盟 27个成员国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欧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有所作为 地位 政治 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欧盟占有两席 (英、法 )。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中,欧盟都有突出地位。 通过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亚欧会议等,欧盟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作用 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发挥着重大作用。 例如,欧盟主张多边主义方针,主张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主张国际反恐必须符合 《 联合国宪章 》的宗旨和原则等 二、正确认识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1)在经济上,双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在政治上,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逐步走向成熟。 (3)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支影响力不断上升的重要力量。 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合作,因为这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立足于这样一种战略共识基础上的双边合作,定会在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互依互强,在互依互强的全面合作中日益完善和成熟。 [悟典题 明考向 ] [典例 1] 中国与欧盟有着许多共同点。 下列选项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 ) ① 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 ② 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 ③ 主张双方结盟,共同对抗霸权主义 ④ 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 ] 中国和欧盟都。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3专题五第五框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相关推荐
盟 9个成员国的主权信用评级 , 引发人们对欧洲金融市场将再一次动荡的担忧。 但欧盟用 “ 宣传 ” 成功地化解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风险。 下列有关欧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欧盟是政府间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② 欧盟以共同体的方式 , 实现各成员国的共同目标 ③ 欧盟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 ④ 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有重大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欧盟是政府间
立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议话题 强认知 ] 1954年 9月 15日至 28日,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 会议成为我们国家民主法制进程的一个里 程碑,它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了。 综观中国近现代史
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领导好各项事业。 (2)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表现及其要求。 ① 领导方式 —— 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政治领导主要表现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提出立法建议
, 因而 B项错误 , C项表述明显错误也应排除。 答案为 D项。 答案: D 3. 联合国的作用 【 例题 】 在有关国际局势的重大问题上,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表示联合国应该发挥关键作用。 这表明 ( ) ① 美国已放弃了 “ 领导 ” 国际社会的图谋 ② 联合国仍然是当今最具有普遍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③ 联合国所具有的合法性是任何其他组织和国家都无法替代的 ④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际纠纷和争端,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中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3)今后,我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 《 联合国宪章 》 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考 )20世纪以来,在英国下院投票表决过程中,多数党组织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何投票,而多数议员因害怕失去党内任职机会也会接受督导员的指示,从而导致 ( ) ① 下院实际权力的下降 ② 上院实际权力的上升 ③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 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