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12课时内容摘要:
正引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 , 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地方。 反引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 , 持否定的态度 , 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讽刺的目的。 恰当的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 , 含蓄典雅 , 生动活泼 , 增添感染力。 【示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 路‛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 回头蓦见 ,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 [ 鉴赏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 , 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 , 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 , 即表示追求理想。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 , 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 , 表示相思之苦 , 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 , 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 ‚众里寻他千百度 , 回头蓦见 ,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 弃疾的《青玉案》 , 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 , 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 , 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 这三处引用原来都是写闺情离愁 , 作者 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 , 引用贴切 , 形象 ,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写作技巧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将已知事物 ( 或事例 ) 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 ( 或事例 ) 进行比较类推 , 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相同点‛是类比论证法使用的前提。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一文 , 谈到中国诗的发展 , 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 , 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 , 也拓宽了诗歌 的内容。 在使用时 ,要注意使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 避免使用单一的论证方法 , 注意论证的可靠性。 【示例】 邹忌修八尺有余 , 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 窥镜 ,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其妻曰 : ‚君美甚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城北徐公 , 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 而复问其妾曰 : ‚吾孰与徐公美 ? ‛妾曰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旦日 , 客从外来 , 与坐谈 , 问之客曰 : ‚吾与徐公孰美 ? ‛客曰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 , 孰视之 ,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 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曰 : ‚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 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 , 曰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 臣之妾畏臣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 百二十城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由此观之 , 王之蔽甚矣。 ‛ (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 [ 鉴赏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 , 作者使用类比论证的手法 , 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 , 也就是受到蒙蔽的这一事件类推到齐王身上 , 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王之蔽甚矣‛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 , 是政坛 言说的产物 , 与歌并不同源 , 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 , 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 , 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 , 言说对象为君臣 , 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 , 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 : ‚天子听政 ,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 , 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 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 :‚诗之所至 , 礼亦至焉 , 礼之所至 , 乐亦至焉。 ‛可见 , 在周代 , 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 , 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 , 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 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 , 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 , 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 , 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 , 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 , 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 : 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 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 , 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 , 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 , 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 , 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 , 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 于政治言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 , 故诗句式齐整 , 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 , 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 , 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 ,又能起着愉悦作用 , 所以 , 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 , 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 + 语言‛这一形式。 将诗与音乐结合 , 有助于提 高诗的地位。 另外 , 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 ,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 , 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诗与音乐融为一体 , 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 , 即使是诗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 , 诗也与歌不一样。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 , 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 , 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诗则是先有文字 , 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 , 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 , 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 , 有删改 ) 1. 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 , 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 )。 A. 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 , 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 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 , 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 ,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 ‚歌‛向‚诗‛的转变 , 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 诗是先有文字 , 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 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 , 后来才有语言的。 [ 答案 ] D ( D ‚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 , 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 , 文章第 5 段‚歌产生时 , 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 , 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 , 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 从周代到战国以前 , 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 , 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 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 , 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 , 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 ‚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 + 语言‛这一形式后 , 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 答案 ] C ( 原文第 4 段‚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 , 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是指诗而不是歌 ) 3. 请结合 文本 , 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 答 : [ 答案 ] 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 , 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 , 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 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1929 年 , 19 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 , 一进校就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 , 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 到了英国牛津大学后 , 他更是把精力都花在了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的图书上。 博德利图书馆历史悠久 , 藏书名列世界前茅 ,。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12课时
相关推荐
彷徨 ” 时期的作品。 C. 《 恢复 》 和 《 前茅 》 等 “ 革命 ” 时期的作品。 主要小说 郭沫若的小说也具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 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主要有《 漂流三部曲 》 等。 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一致):主要有 《 牧羊哀话 》 等。 1912年 3月间的 《 牧羊哀话 》
看他为什么 要这么做。 牙膏盒 材料介绍 想想看他为什么 要这么做。 皮筋 想想看他为什么 要这么做。 材料介绍 彩纸 材料介绍 请点击相应图片 曲别针 木棍 材料介绍 想想看木棍是做 什么用的。 木棍
个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棋子数量 1枚 2枚 3枚 燃烧时间 通过实验发现 步骤: ( 1)取三支同样长的蜡烛,同时点燃; ( 2)在 3枝蜡烛的旁边分别摆上 1枚、 2枚、 3枚棋子; ( 3)将 3个玻璃杯同时倒扣在 3支蜡烛上,用秒表开始计时; ( 4)分别记录 3个玻璃杯下蜡烛燃烧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蜡烛会熄灭吗
4. 根据括号内的意思 , 在横线上填写相关词语 (1)盛夏 , 赤日炎炎 , 蝉鸣 ______(声音杂乱;吵闹 ), 心情烦闷 , 于是邀三五好友重游无锡灵山拈花湾小镇。 (2)第三轮 “ 脱欧 ” 谈判上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总部无果而终。 双方围绕单一市场 __________(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 ), 互不相让。 (3)一个月前 , 当阿里推出 “ 无人零售 ” 快闪店后
合作探究篇 一、整体感知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 “ 献愁供恨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答: ____ 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答案】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 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诗的篇幅。 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形象地表明了 诗歌形式和内容 的关系。 解释“ 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的含义。 诗心在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来比喻 中国诗人创作的简短 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 “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