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内容摘要:
合作探究篇 一、整体感知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 “ 献愁供恨 ”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答: ____ 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答案】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 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 2 . “ 游子 ” 指谁呢。 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答: 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______ _ ___ 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答案】 指自己。 辛弃疾渡 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答: 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 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 【答案】 ①“ 看 ” : “ 把吴钩看了 ” , “ 看了 ” ,当 “ 看过、看完 ” 讲,实际上包含着 “ 看了又看 ” 的意思,词人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 “ 物不尽其用 ”。 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②“ 拍 ” :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 栏杆拍遍 ” ,拍栏杆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栏杆,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③“ 会 ” :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词人的这种心 情, “ 无人会,登临意 ” 便是词人为 “ 世无知音 ” 发出的深沉喟叹。 4 .情景交融是《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一个重要特色,请结合上阕词句分析。 答: 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答案】 词开头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 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下面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三句是写山,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 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 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接着写道: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 “ 落日 ” 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 辛弃疾还用 “ 断鸿 ” 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 游子 ” ,是辛弃疾直指自己。 这里,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 .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答案】 孙权的流风余韵现已不复存在。 “ 舞榭歌台 ” 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 “ 风流 ”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 雨打风吹 ” 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6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答: 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___ ___ __ _ _________ _ _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 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 【答案】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这两位英雄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 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7 .怎样理解《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句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的内涵。 答: _____ _ ________。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相关推荐
4. 根据括号内的意思 , 在横线上填写相关词语 (1)盛夏 , 赤日炎炎 , 蝉鸣 ______(声音杂乱;吵闹 ), 心情烦闷 , 于是邀三五好友重游无锡灵山拈花湾小镇。 (2)第三轮 “ 脱欧 ” 谈判上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总部无果而终。 双方围绕单一市场 __________(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看法 ), 互不相让。 (3)一个月前 , 当阿里推出 “ 无人零售 ” 快闪店后
正引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 , 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地方。 反引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 , 持否定的态度 , 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讽刺的目的。 恰当的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 , 含蓄典雅 , 生动活泼 , 增添感染力。 【示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 路‛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彷徨 ” 时期的作品。 C. 《 恢复 》 和 《 前茅 》 等 “ 革命 ” 时期的作品。 主要小说 郭沫若的小说也具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 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主要有《 漂流三部曲 》 等。 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一致):主要有 《 牧羊哀话 》 等。 1912年 3月间的 《 牧羊哀话 》
诗的篇幅。 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形象地表明了 诗歌形式和内容 的关系。 解释“ 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的含义。 诗心在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来比喻 中国诗人创作的简短 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 “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
眼 睛 从下面眼睛的漫画判断人物有什么样的感情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 《 语文 》 基础模块(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网络资源 人物描写 方 法 一 画 眼 睛 这些眼睛分别表现了人物 高 兴 生 气 惊 吓 难 过 忧 伤 敌 视 可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把人物写活,表现人物的 内心世界,“画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职工各 200人,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色盲 5人,女性携带 15人。 男性色盲 11人,求 XB,Xb的频率。 探究活动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 假设的昆虫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 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 ② 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 ③ 没有迁入与迁出 , ④ AA、 Aa、 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