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苏教版选修内容摘要:

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 【 评析 】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 5【 原文 】 子路问成人 (1)。 子曰:“若臧武仲 (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 (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 (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 【 注释 】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 【 译文 】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 • 【 评析 】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