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内容摘要:
【解析】 ① 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 , ⑤ 是梁惠王对现状的认识 , 二者都不是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 【答案】 B 二、阅读课文第 2 ~ 3 段 , 回答下面的问题。 3 . 对下列各句中 ,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寡人 之.民不加多 ② 填然鼓 之. ③ 请 以.战喻 ④ 以.五十步笑百步 A . ①② 相同 , ③④ 不同 B . ①② 相同 , ③④ 也相同 C . ①② 不同 , ③④ 相同 D . ①② 不同 , ③④ 也不同 【解析】 之: ① 助词 , 的; ② 音节助词。 以: ③ 介词 , 用; ④ 介词 , 凭借。 【答案】 D 4 . 下列对第 2 ~ 3 段有关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孟子 “ 欲擒故纵 ” , 充分利用梁惠王好战、争夺人口的心理 , 以 “ 五十步笑百步 ” 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 王。 B . 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 “ 移粟移民 ” 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 , 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 只是措施不当。 C . 孟子设喻分析 “ 民不加多 ” 的原因 , 为下面自己提出治国之策做铺垫。 D . 孟子散文善用比喻 , 生动有趣地陈说事理 , 论辩是非 , 富有雄辩性和鼓动性。 【解析】 B 项 , 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 “ 移粟移民 ” 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 治国不尽心 , 没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 B 三、阅读课文第 4 段 , 回答下面的问题。 5 . 下列全属于孟子 “ 王道 ” 措施的一项是 ( ) ① 不违农时 ② 数罟不入洿池 ③ 养生丧死无憾 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⑤ 五亩之宅 , 树之以桑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①②④ 【解析】 ③ 是 “ 王道 ” 的结果 , ④ 是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 【答案】 A 6 . 下列对第 4 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 , 认为生产发展 , 百姓安居乐业 , 这是王道的根本。 B . 孟子用 “ 狗彘食人食 ” 和 “ 涂有饿莩 ” 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 孟子用 “ 刺人而杀之 ” 归罪于 “ 兵 ” 的比喻 , 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 . 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 , 而是要反省自己 , 革除虐政 , 施仁政 , 行王道 , 那么天 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解析】 C 项 , 害民的应该是统治者的暴政 , 而非荒年。 【答案】 C [ 话题 互动 ] 话题: 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孟子实行 “ 王道 ” 的七种措施 , 是孟子 “ 仁政 ”的具体内容。 对于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 “ 仁政 ” 思想这个问题 , 观点不一。 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 , 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学生甲: 孟子认为 “ 王道之始 ” 是指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 合理发展生产 , 使老 百姓 “ 养生丧死无憾 ” ,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文教德化 , 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这样 “ 不王者 , 未之有也 ”。 由此看来 , 孟子不仅主张养民 , 还主张教民 , 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 系。 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 , 但是 , 在战国时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的观点: 【答案】 孟子在论述 “ 王道之始 ” 时说: “ 不违农时 „„ 材木不可胜用也。 ” 这里所讲的 , 其 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 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 , 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 , 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而提出来的 , 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 , 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梁惠王曰: “ 寡人之于国也 , 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梁惠王说: “ 我对于国家 , 可谓费尽了心血。 河内遇到饥荒 , 则 移 其① 民 于河 东 , 移其② 粟 于 河 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 把河东的一些粮食转移到河 内。 河 东 凶 亦 然。 察 邻 国之政 , 无如寡人内。 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当权者 , 没有像我 之用心者。 邻 国之民不加 少 , 寡人之民不加多 ,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 , 我的百姓没有更多 , 何也。 ”这是为什么呢。 ”梁惠王 , 即魏惠王 , 战国时魏国国君。 后魏国迁都大 梁(今河南开封) , 所以 又称梁国 ,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 寡德之人 , 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 对于。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 , 重叠使用 , 加重语气。 河内: 即黄河北岸的魏地 , 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 收成不好 , 荒年。 河东: 指黄河以东的魏地 , 今山西安邑一带。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 , 自北而南 , 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① 其: 代指河内。 ② 其 : 代指河东。 粟: 谷子 , 脱壳后称为小米 , 也泛指谷类。 然: 这样。 察: 考察。 政: 当权者。 无如: 没有像 „„。 民: 百姓。 加: 更。 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 “ 王 好 战 , 请 以① 战 孟子回答说: “ 大王您喜欢打仗 , 请允许我拿打仗做个比 喻。 填 然 鼓 之 , 兵 刃 既 接 , 弃 甲 曳 兵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 , 兵器已经接触 , (士兵) 抛弃铠甲 而 走 , 或 百步而 后 止 , 或五十步而拖着兵器逃跑 , 有的士兵跑一百步停下来了 , 有的跑五十步 后 止。 以②五 十 步 笑 百 步 , 则停下来。 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 , 那 何如。 ”么怎样呢。 ”好( h224。 o )战: 喜欢打仗。 请: 请允许我。 ① 以 :用。 喻: 打比方 , 作说明。 填: 象声词。 然: 形 容词词尾。 鼓: 名词用作动词 , 击鼓。 之: 助词 , 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 无实义。 兵: 兵器。 刃: 锋刃。 既: 已经。 接: 接 触、交锋。 甲: 铠甲 , 古代的战衣 , 上面缀有金属片 , 可以保护身体。 曳: 拖着。 走: 逃跑。 或: 有的人。 ② 以: 用 , 凭 , 拿。 则: 连词 ,。20xx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单元寡人之于国也
相关推荐
等为主。 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 2) 这个词的使用 , 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3)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哲理。 后两者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2 . 答题步骤 释含义 —— 准确表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 描景象 —— 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 点情境 —— 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二、鉴赏诗眼型 1 . 解题方法点拨 (1)
【答案】 C 5 . 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 , 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 ,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 . 一个 “ 本是京城女 ” , 一个 “ 去年辞帝京 ” , 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 . 一个善写诗 , 另一个能读懂;一 个会弹奏 , 另一个能欣赏 , 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 . 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 ,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 .
25段中 “ 你 ” 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 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 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 在音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善无瑕的肖邦,一个无比纯净的灵魂,在与这个纯洁的人“促膝谈心”时,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 在肖邦的故园中,无处不洋溢着肖邦的音乐;在肖邦的音乐中
⑤ 【解析】 ① 指出 “ 人君不能善始善终 ” 这一历史现象; ② 就这一现象 ,提出疑问; ③④⑤ 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 C 2 . 下列对第 1 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 “ 十思 ” 的内容 , 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B . 作者说理时 , 正反交叉结合 , 正面运 用比喻说理 , 引出正题 , 反面申述
使之 ” 的平民的轻视 , 这是明显的等级观念。 因此 ,这个 “ 义 ” 字便自然地带有了不公正色彩 , 所以 , 张溥的思想是带有时代局限性的。 五人者,盖当 蓼洲周公 之被逮,(这篇墓碑记要写的)五个人 , 是在周 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 , 激于义 而死焉者 也。 激于义愤而壮烈牺牲的。 者: 第一个表停顿语气 , 第二个结构助词 , 与 “ 激于义而死焉 ” 组成名词性词组 ,
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 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 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 背景展示 屈原 , 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 、 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 , 秦 、楚 、 齐三国力量最强 ,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其中秦 、 楚尤为强盛 , 合纵 、 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 “ 从合则楚王 , 横成则秦帝。 ” (《 战国策 楚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