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选修史记专题四第11课屈原列传课件内容摘要:

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 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 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 背景展示 屈原 , 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 、 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 , 秦 、楚 、 齐三国力量最强 ,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其中秦 、 楚尤为强盛 , 合纵 、 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 “ 从合则楚王 , 横成则秦帝。 ” (《 战国策 楚策 》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 , 对内主张改革内政 , 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 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 、 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 , 对秦执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 , 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 278年 ,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 屈原觉得无力挽救 楚国危亡的局面 , 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 极度悲愤绝望 , 就在这一年的 5月 5日 , 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 , 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名曰 “ 端午节 ”。 知人论世 文化常识 《楚 辞》 在战国后期 , 中国南方的楚国 , 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 那就是以屈原的 《 离骚 》 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 , 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 “ 楚辞 ”。 “ 楚辞 ” 的出现 , 标志着继 《 诗经 》 以后 , 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和 《 诗经 》 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 楚辞 ” 有三种含义: ① 指公元前四世纪 , 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 , 又称 “ 骚体 ”。 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 , 代表作是 《 离骚 》。 ② 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 ③ 指书名。 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 、 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上古时代的姓和氏 上古时代 , 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 , 用来 “ 别婚姻 ” ;由于人口繁衍 , 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 , 它们的称号就是氏 , 用来 “ 明贵贱 ”。 本文中 “ 楚之同姓 ” 的注释中的 “ 屈 、 景 、 昭 ” 都是氏。 有关资料表明 , 楚王的祖先姓 “ 芈 ” (Mǐ), 氏是 “ 熊 ” , 屈原的祖先熊瑕 , 封于屈地 , 就以封邑 “ 屈 ” 为氏 , 屈原担任的 “ 三闾大夫 ” 就是管理 “ 屈 、 景 、昭 ” 这三个氏的官职。 除了以封邑为氏外 , 氏的来源还有官职 (如司马 、尹 、 史 )、 职业 (如巫 、 卜 、 陶 )、 居住地 (如西门 、 东郭 、 百里 )、 景物 (如柳 、云 、 杨 )、 动物 (如马 、 牛 、 熊 )、 国号 (如鲁 、 赵 、 秦 )、 祖先的谥号 (如文 、武 、 景 )、 祖先的爵位 (如王 、 侯 、 公孙 )、 祖先的字 (如孟孙 、 叔孙 、 季孙 )、祖先的号 (如轩辕氏 、 高阳氏 )等。 名言警句 , 谗谄之蔽明也 , 邪曲之害公也 ,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 《 离骚 》。 离骚者 , 犹离忧也。 , 忠而被谤 ,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 《 离骚 》 , 盖自怨生也。 , 其辞微 , 其志洁 , 其行廉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 , 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 , 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 以浮游尘埃之外 , 不获世之滋垢 , 皭 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 是以见放。 , 新浴者必振衣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品读研讨 —— 文本核心 整体把握 (第 1段 )楚王信任 , 屈原得志 ( 3段 )遭谗被疏 , 忧作 《 离骚 》 (4~ 9段 )屈原被黜 , 国势衰微 (10~ 12段 )自沉汨罗 , 楚为秦灭 (第 13段 )叹其不幸 , 赞其品格 屈原列传 本文塑造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答案 才能卓越 , 光明磊落 , 矢志不渝 , 心忧祖国 , 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 , 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要点突破 答案 答案 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 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① 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