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6课琵琶行内容摘要:

动作和表情,则表出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 自言 ” 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3 、教学第 4 、 5 两段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能。 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的那个 “ 我 ” ,是作者自己。 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 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 弦,发出深长的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就不提被贬以前的事。 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 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 “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 情况和作者被贬之前的情况相比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 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 “ 老大嫁作商人妇 ” 的处境也是有着某些类似之处。 因而,发出了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的感慨。 “ 我 ” 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的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过来又激起 “ 我 ” 的感情, 以至热泪直流,湿透衣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4 、小结课堂内容 三、 作业 1 、 背诵诗中的一段音乐描写 2 、 熟读全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 指名学生背诵 “ 大弦嘈嘈如急雨 „„ 如裂帛 ” 二、新授 1 、 诗歌对音乐描写的特色 诗人以间接描写的手法,以听众的反映来尽写其魅力, “ 主人忘归客不发 ” 、 “ 东船西舫悄无言 ” 、 “ 满座重闻皆掩泣 ” ,三次弹奏,感情层层加深,颇具感染力。 2 、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色 —— 先分写,后合写 一、诗人 —— 送客 二、琵琶女 —— 弹乐 三、琵琶女 —— 诉身世 四、诗人 —— 抒慨叹 五、诗人、琵琶女 —— 共鸣 3 、 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妙处 请学生从诗中找出有关景物、环境描写的词句 枫叶、获花、江水、秋月、浔阳地僻、湓江地低湿、黄花、苦竹、杜 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这些环境或景物凄冷、苍凉、加上秋瑟瑟,更衬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苦,诗人的处境之遭,心情之凉,在全诗中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4 、 分析字词的特色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 “ 用常得奇 ” 处却俯拾皆是,如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一句,用词虽常,却既能刻画出邀者之情切,见者之态姗姗,又使琵琶女那千种情思,万般风姿跃然纸上。 又如,第三段中 “ 五陵年少争缠头 ” 和 “ 门前冷落鞍马稀 ” 中的 “ 争 ” 和“ 稀 ” 两字虽虽通,却非常准确、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