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1内容摘要:
“落叶”则饱含水分,繁密;而“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了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3.“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 提示 】 “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实际上,本文所引用含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秋”字。 我们知道,时令一到秋天,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 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 (或暮年 )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 思念家人 , 他们面对肃杀 、 萧索 、 冷落的秋景 , 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 (即触秋景生悲情 ), 而我们读者看到 “ 木叶 ” 、 “ 落木 ” 之类的字眼 , 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 、 悲怆之情。 4.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总结对你读诗有什么启发。 【 提示 】 启发读者 ——读诗要把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读出来,只有从概念进到艺术形象的领域,物象才具有了意味,从而成为意象,好诗才会成为丰富多彩的一言难尽的言说。 其实,作者花了文章十分之九的笔墨不厌其烦地谈“木”与“树”的意味,“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目的在哪里。 正在于通过对“木叶”的品读玩味来探幽析微,揭示一个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 ——就是品出概念后的意味。 5.文章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 【 名师点拨 】 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得到的词语的意思。 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 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 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 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 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 ” (袁行霈 《 言意与形神 》 )我们鉴赏诗歌 , 要从语言入手 , 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 , 应当从言内到言外 , 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 6.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 【 名师点拨 】 “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涉及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是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要围绕“问题”熟悉相关内容,理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 这篇学术论文,开篇用屈原 《 九歌 》 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说明屈原的诗句启发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木叶”成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接着,作者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的原因。 首先排除了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 然后作者列举了历代用“木叶”“落木”的诗句,说明了用“木叶”和用“落木”的不同,指出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作者从“木”的形象的艺术特征方面,深入地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使用“木”字的根本原因。 一是“木”比“树”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二是“木”更能体现出诗歌的“暗示性”, “木”不会使人联想到“叶”,而“树”易使人联想到“叶”,“木”字更具有“普遍的性格”,更有“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在文中,作者以引用为论述的根据,表现了融会贯通知识的本领。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细剖 深析 [楼主 ] 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给我们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形象,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 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方法不以为然。 你以为如何。 [沙发 ] 本文是鉴赏法的一种,有它的长处。 对于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应该重视“咬文嚼字”。 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 如抽丝剥茧一般,带领读者寻幽探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板凳 ]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1
相关推荐
词人还在这儿设想了大量的虚景。 小结: 问题 (3):这是明代的 《 雨霖铃 》 插图刊画,引自 《 唐宋词鉴赏词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 ? 这首词中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 ? 设想的人物活动又有哪些。 景: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杨柳岸: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王维 《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李白 《
对书籍的保护和装饰作用最强;半护封 的高度约占封面的二分之一,只能裹住封面的腰部,故又称腰封,是为了封面的装饰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 书籍函套 的作用是保护书籍。 它是书籍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应着重于材料的选择与结构的设计。 充分发挥材料质地的表现力 结构的合理、有新意 与书籍内容相协调 书籍函套 书 盒 线装书套 3 书芯的图文版式编排 书芯的图文版式编排 是书籍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
画,完成作品。 准备画色彩风景画 画风景画要特别注意对整体色调的把握 干草垛 莫奈 准备画色彩风景画 干草垛 莫奈 这几幅作品 在 色调上有什么区别。 面对 同一个景物 ,画家为什么要画出不同的色调呢。 准备画色彩风景画 平常 我们见到 的景色,在季节、气候、光线、时间变化下会呈现出冷暖、对比、谐调等丰富多彩的变化。 学会把握色调是创作色彩风景画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干草垛 莫奈 准备画色彩风景画
《社戏》里看戏这一节 , 用的是繁笔 , 但表现的是‚我‛早年看戏时的索然寡味。 在这种情况下 , 笔墨越繁 , 越能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 从而证明繁笔有别于啰嗦的观点。 写作技巧炼字 所谓炼字 , 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 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 , 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的关键是把 握具体内容和语境 ,然后对字词进行精心挑选。
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花了 2020年的时间。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 20世纪 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 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可以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而去,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 估计在 100亿到 20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从一个极其密致
探索。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提示: 说明方法 课文举例 列数字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 ( 相当于 6 万亿英里 ) 的空间 ,这个长度单位 —— 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 —— 称为 1 光年。 打比方 作比较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 ,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 ,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 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 ,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