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10课时内容摘要:

《社戏》里看戏这一节 , 用的是繁笔 , 但表现的是‚我‛早年看戏时的索然寡味。 在这种情况下 , 笔墨越繁 , 越能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 从而证明繁笔有别于啰嗦的观点。 写作技巧炼字 所谓炼字 , 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 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 , 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的关键是把 握具体内容和语境 ,然后对字词进行精心挑选。 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 , 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相传苏东坡有一次与他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 , 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 ,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 : ‚轻风摇细柳 , 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 , 得意地说 : ‚有了 ,‘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 : ‚好是好了点 , 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 , 问道 : ‚依小妹的 高见呢 ?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 ‚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 着 , 玩味着 , 不禁拊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 ? ‚轻风‛徐来 , ‚细柳‛动态不显 ,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动作幅度大的动词呢 ? 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 , 与‚轻‛‚细‛相宜 , 既显得和谐 , 又把风人格化了 , 形象地描绘出了柳枝轻拂的柔态 , 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淡淡的月光之下 , 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的映照下 , 梅花若隐若现 , 有种朦胧之美。 这样 , 一个‚失‛字 ,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融为一体的情景 , 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真是一字生辉。 【示例】 早 梅 [ 唐 ] 齐己 万木冻欲折 ,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 香出 ,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 先发望春台。 [ 鉴赏 ] 这首咏物诗语言轻润平淡 , 毫无浮艳之气 , 以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和素艳的风韵 , 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 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 意蕴深刻。 其中颔联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 , 是谓‚早‛。 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 , 悄然‚早‛开 , 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有了‚一枝‛ ,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 那雪掩孤村 ,苔枝缀玉的景象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章 , 完成后面的题目。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 : ‚兴于诗 , 立于 礼 , 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 , 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 , 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 , 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 , 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 , 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 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 , 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 , 使生活端庄流丽 , 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 , 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 : ‚礼者 , 天地之序也。 乐者 , 天地之和也。 ‛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 , 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 , 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注】的各种玉器 , 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 , 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 , 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 , 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 , 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 , 由冶铸家的技巧 , 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 , 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 ( 天地境界 ) 、生命情调 , 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 , 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 , 穿过礼乐生活 , 直达天地境界 , 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 , 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 , 是父子亲和的关系 , 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 ( 石器铜器 ), 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 , 以图生存 , 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 , 表出对自然的敬爱 , 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 , 它内部的音乐、诗 , 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 , 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 , 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 , 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 然而 , 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 , 在于音乐的精神。 理想的人格 ,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 , 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 ! 音乐使我们步调 整齐 , 意志集中 , 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 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 , 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 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 , 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 , 在中国艺术里 , 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 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 , 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固然 ,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 , 然而 , 由心灵的冒险 , 不怕悲剧 , 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 , 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 , 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 ( 本文有删改 ) 【注】三代 : 夏 、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 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 , 因此 , 从根本上讲 , 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 , 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 ‚礼‛作用于群体 , 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 , 陶冶个体的性灵。 C. 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 , 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 界 , 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 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 答案 ] C ( A 偷换概念 , 原文第 1 段中说的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 并不能说‚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 同时 , 第 1 段中说‚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 , 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 , 所以说‚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表述不当。 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 , 表述过于绝对。 D 强加因果 , 由原文第 2 段中的内容并不能得出 D 项所说的这一因果关系 , 属于强加因果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 , 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 , 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 , 进入艺术领域。 B.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 , 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 , 满足生存所需 , 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 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 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 :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 , 调节社会关系 , 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 , 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 答案 ] D ( 原文第 3 段中说‚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 , 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 但并不意味着‚礼乐……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 , 故 D项表述不当。 A 、 B 、 C 三项内容在 3 、 4 段中 , 表述正确 ) 3. 根据原文内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