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1内容摘要:
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少年 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西方也有“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的田园诗。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 ① 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①斯屈莱欠:现在一般译作‚斯特雷奇‛,英国 20 世纪初期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 代表作为《维多利亚女王传》。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 ① 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①纯粹诗:这是美国作家爱伦坡为区别于西方传统的‚教训诗、历史诗或伦理诗‛而提出的一种表现‚内 心的创造和情绪的力量‛的新诗体,实际上就是中国‚纯粹的抒情诗‛。 ) [前面说明了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这里则反过来补充说明西洋诗歌里也有此种风格的诗歌。 ] 这一段文字,作者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说明中国诗歌在内容上的特征。 作者先指出,中国诗歌跟西洋诗歌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但是中国诗歌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外都有田园诗,但中国的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地逍遥林下”,这是同中求异。 作者接着又指出,西方的诗歌中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也有 “中国诗的安静”,也有类似于中国抒情诗的“纯粹诗”,这是异中求同。 赏读这段文字要注意的是,作者的有些语言高度精要,高度概括。 赏读时必须广泛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才能领会其中的深刻含意,例如: 1. 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是由于中国人向来缺乏宗教信仰,因而写宗教的诗很少。 而中国是“礼仪之邦”,突出“天、地、君、亲、师”的社会地位,把“经夫妇,成孝敬,厚伦理,美教化”作为伦理道德的准则。 因此,内容上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社交诗”随处可见。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一首典 型的社交诗;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把朋友之间的友谊描写得格外动人;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揭示了友谊情深似海;就是心忧天下的杜甫也不免俗,用诗歌记下了他对李白的怀念之情:“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天末怀李白》)”。 2.田园诗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 自然风光以独特的魅力,吸引诗家的眼球,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 这是中外诗家的共性。 但是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积极用世的影响,首先把目光投向社会,把“治国平天下”当 做人生的追求。 只有在仕途历经坎坷,走投无路之时,才转向山林,借田园风光聊寄情怀。 被后人尊为田园诗鼻祖的陶渊明,曾抱着“兼济天下”思想,三次出仕。 但是,官场的污浊,让他幡然醒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于是张开双臂拥抱田园。 李白也是在仕途失意,离开长安之后才有回归自然的宁静。 王维一生也走过了求官、得官、辞官、复官、任伪官(在安禄山叛军中任职)、再复官,最后半官半隐的曲折历程。 所以,中国的诗人回归自然,并不是出自对自然本能的热爱,“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借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感或志趣,张扬其超越世俗 的“逍遥林下”、“ 凌风出尘的仙意”。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这个句子承上文而来, 就表现手法来看,中外诗歌是相似的,就内容来看,中外诗歌几乎是相同的,所以作者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同样的道理,“西洋诗并没有特别西洋的地方”。 中国诗,西洋诗,它们都只是诗。 作者强调中西诗歌的共性,为下面批判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作作铺垫。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 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 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这里 用狗做比喻,诙谐幽默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 所谓本位文化论,是指那种蓄意把中国和西方文化割裂开来,对外来文化进行排斥的论调。 20世纪 40年代的中国,许多人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文化一概排斥。 反过来,西方有许多人也是狂妄自大,以西方文化为本位文化,对中国文化采取蔑视的态度而加以否定。 在这里,作者对这两种错误的态度进行了严肃的批判。 ]每 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用商业广告来比喻,形象地揭露中西文化本位论的虚假荒诞。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作者在批判了中西本位文化论之后,从正面具体说明 中西文化互相渗透,互相通融,互相补充。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中西诗歌的互相通融、互相渗透呢。 这个句子点明了目的。 ]这事了不足奇。 希腊神秘哲学家 ① 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①希腊神秘哲学家:当是指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克勒斯。 钱钟书在《还乡隐喻与哲性乡愁》一文中写道:普鲁克勒斯对灵魂朝圣划分为三阶段:家居,外出,回家。 )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① ,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①思家病:作者对‚回家‛的解释出自 18 世纪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一句名言:‚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作者在这里用 “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 、“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来比喻我们对本国文化的依恋。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上文说“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结尾又说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前后呼应,点出演讲的目的。 ] 最后一段,作者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 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里要注意的是, 作者此次演讲的主题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即中国诗的特征,照一般的思路,应该突出中国诗与外国诗的特异之点,但是,作者在论述中国诗的特征的同时,却用大量篇幅分析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相同相似之处。 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直至结尾才点明他的用意。 原来作者跟外国人讲中国诗,不是为了炫耀中国诗如何深奥,使他们对中国诗如同陌路,敬而远之,而是为了使他们“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感悟到研 究中国的诗将会“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促成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的兴致,更好地促成中西文化的交流。 所以,作者的这篇演讲,就不是就诗论诗,不是一次纯学术的演讲,而是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度进行的一次纵贯中西文化的诗学报告,起点高雅,立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识见。 特色鉴赏 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 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赏析时可把重点放在结构和语言两方面。 ( 1)课文结构布局的主要特点是:开篇明旨,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 ,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文章起笔即提出本文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怎么样来探讨中国诗呢。 于是文章提出探讨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比较文学的立场。 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呢。 文章开始逐层论述,逐层分析,指出中国诗早熟早衰、篇幅短小、暗示含蓄、轻淡安和的特征。 外国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诗呢。 “读外国诗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中国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卒章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文章就这样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 与综合。 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 2)本文在语言上的特征是:具有学者文化随笔的鲜明特色: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转达给读者。 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 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 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 他广泛地引用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 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 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 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 问题探究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一篇很有创见的作品,在许多问题上给人以茅塞顿开的感觉,但也白璧微瑕,有些问题的论述似有商磋之处。 第一个问题:钱先生在文中说道“中国的诗是早熟的。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由此进而推及中国的绘画、哲学,“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有贬抑中国文化的倾向。 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们从文中可以知道,作者之所以这样评价中国诗和中国文化,所参照的是外国诗和外国文化的发展史。 文中说 :“诗的发展史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 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我们尚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指出他的不妥之处。 请你细细推敲一下,说说是哪两个方面。 为什么作者的说法欠妥。 第二个问题:作者在论述中国诗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时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 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对于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作者说与语言本质,文人审美倾向有关,这诚然不错。 但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包含着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素质、民情风俗及由此决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 所以,钱先生的说法有点舍本求末的味道,对此,你能否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探究思路: 第一个问题:作者的不妥之处可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中国真的没有史诗吗。 回答;有。 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 孜族的《玛纳斯》),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1
相关推荐
点是谈 作者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的科学预言 ,阅读时要准确地筛选出这些预言的 观点 和支撑这些观点的 材料。 同时,还应该体会这篇讲演在语言上的 幽默 特点。 本文重点 初读,总体感知。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提炼要点。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细一些,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电报员觉得奇怪,问张兆和是什么意思。 张兆和不好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 这以后,张兆和方始与沈从文通信。 至此,这场马拉松式的求爱过程,总算可以望见了它的终点。 (选自 《 沈从文传 》 凌宇 著 )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他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 人性的研究与描写
逸的共同化身。 结合文本谈谈菩提树、圣诞树、棕 榈树分别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之 中,各有什么特点。 圣诞树: 市街、木造小屋、 公寓客厅、百货公司 三角锥体 惊人的繁殖 菩提树: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谦逊、生命力强、高雅 棕榈树:沙漠边缘、干涸的险地 随遇而安、倔强 细读文章结合文本分析 这三种树 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与各自相关 的宗教信仰有何联系。 菩提树 —— 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与佛教相关
的心全凉了。 晚饭后,我独自呆在屋里生闷气: “难道我二等奖就换来这些。 该夸几句呀。 ”我的眼泪顺着脸颊流到了眼前的奖状上,把二等奖都浸湿了。 “好了,别想了,反正事情都过去了。 ”我拉开抽屉,漫不经心地翻着书。 突然我被最底屋的一个奖状吸引住了。 是一张政府发的证书。 上面写着:史忠民同志在侦察破案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我不禁回忆起爸爸那件件往事。 爸爸带着警察叔叔抓了许多坏人。
卿相 • 遒 q237。 u 遒劲 • 摹 m243。 临摹 读一读 • 名碑荟萃 博采众长 潇洒清秀 • 骨气劲 j236。 ng峭 法度严整 辞官不就 • 遒劲郁勃 美不胜收 端庄雄伟 • 颜筋柳骨 瑰宝 观摹 刚劲 温润 • 墓志: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 • 劲峭:雄健峭拔 • 革新:革除旧的,创造新的 • 遒劲:雄健有力 • 颜筋柳骨 :这是对颜真卿
表層再 COATING一層絲包 , KYNAR線是導體表面 COATING 特殊材料可耐高溫。 另有一些高溫線可耐 180℃ 、 220℃ 等。 PVC線的皮膜則是以 PVC制成。 :(膠布 )(322~)如下圖 : 底膠 (primer) 支持體 (backing) 黏著劑 (adhesive) 背面處理 (back coat) 膠布是由基材加上背膠所組成 ,按基材性質和用途可按下表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