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xx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得实在好。 不可以这样好。 你让我嫉妒。 ”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 ( 10) 那一年我 54岁,他比我小 10岁。 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 ( 11) 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 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论。 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 他的幽默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 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 ( 12)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 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 ( 13) 1997年初春,大约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喝了。 ”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 ”也就算了。 ( 14)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 ”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 不能这样开呀。 ”但那竟是事实。 ( 15)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 生前,王小波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 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 ( 16)面对着我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唤: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有删节)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中多次写到“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既呼应了文章标题,也表明了作者对王小波的深切怀念和因王小波已经去世的失落之情。 B.前文写到两座寺庙,后 文又提到两座寺庙,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上以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对王小波的人生遭遇进行了形象的概括。 C.第( 2)段画线句子在行文上是对自己的动作描写,实质上是内心情愫的一次抒发;句中“银杏树”既是眼前之树,也是心中王小波先生的形象象征。 D.第( 10)段中的“共同语言”表明虽然作者与王小波彼此立场想法不同,但依然能够欣然接纳对方的意见。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对王小波的介绍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无论是对其作品《黄金时代》的态度由误会到欲罢不能, 还是对其人的接触和认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B.作者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但也嫉妒王小波的才情;两人因《黄金时代》这一作品而最终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C.作者在阅读完《黄金时代》后,向很多的朋友咨询了王小波的电话,既表明了作者想见王小波的迫切心情,也说明了王小波先生在当时并不是很出名。 D.文章第( 10)段和第( 11)段的内容表明,作者与王小波先生会面后的谈话其实是话不投机的,但两人并未因此而有争吵,反而成为了朋友。 E.文章多次提到喝酒,说明两人都是性情中人;作者与王小波因酒 而结缘,也是因酒而有了对彼此的深入认识,酒成为了文章的一条行文线索。 9.王小波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认识。 (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 进士第一 . . . .。 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 华性孝,士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入觐,迁南京 刑部 . . 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 朔 . ,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 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 乙卯遇于黄家渡。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 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 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 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 忠、泰轻守仁文士, 强之射。 徐起,三发三中。 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不赴,请归省。 守仁病甚,疏 乞骸骨 . . . ,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 /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 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 不胜矣。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第一”即状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 — 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 ”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守仁很懂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的战术和效果是一致的。 B.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C.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湖南省长沙市20xx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相关推荐
( ) 2如果到南极考察,下列哪段时间最适宜。 A、 3— 11 月 B、 11 月 — 次年 3 月 C、 2— 10 月 D、 6— 8 月 ( ) 2伊斯兰教创办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在 A、麦地那 B、麦加 C、耶路撒冷 D、贝鲁特 ( ) 2我国一艘科考船从乔治王岛出发,顺地球自转方向绕南极洲海域航行一周,所经过的大洋分别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
A 美国 B 俄罗斯 C 日本 D 澳大利亚 18 美国的主要人种是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A 埃菲尔铁塔 B 泰姬陵 C 大金塔 D 金字塔 A 北海道 B 本州 C 四国 D 九州 以下 21~25 题,饮食习惯、民俗文化与对应地区的居民分别是 A 阿拉伯人 B 欧洲西部居民 C 印度人 D 巴西人 E 非洲黑人 21.( )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常吃牛排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工业革命的需求 , 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市 ” , 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城市,而在我国古代与之联系最密切的则是 A.畜牧业 B.农业
(26题 25分, 27题 25 分。 共 2题 50分 ) 2 (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 1)从材料一所给的图示中,请回答: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 4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的原因。 ( 4分) ( 2)从材料二所给的图示中,请回答: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什么时候。 ( 2分) (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省区间的界山. 6.暑假去四省区旅游,下列景观无论在哪个省区都不可能见到的是( ) A.稻田片片,稻谷飘香 B.千里戈壁,黄沙漫漫 C.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在觅食 D.草原枯黄,一 片凋零,成群的骆驼在迁徙 【考点】 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专题】 示意图;中国的文化特色和旅游业. 【分析】 读图可得, ① 是湖北省, ② 是重庆市, ③
北方家庭,都会全家共吃意喻“龙耳”的饺子。 或许跟饺子里喷香的肉馅相比,饺子皮不太像是主角,但是没了用面粉做的饺子皮,又怎么能够称作饺子呢。 它是安安心心地将一切包裹起来的基 础。 我愿意把“神奇”二字赋予面粉的来源 — 小麦。 大约一万年前,在中东黎凡特新月地区、约旦河谷的某个好奇的人类,在土地里 有意或无意地播下了一些野麦的种子。 后来,在这片土地丰饶肥沃、气候干爽的冲积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