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xx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内容摘要:
飘香,请据图写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并据材料说明习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 2分) 17.(8分 )“ 丝绸之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 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回眸 】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 —— 《新全球史》 (1)由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汉代 “ 丝绸之路 ” 的起点,并分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2分) 【当代聚焦】 材料二 1979年 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 “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 „„”经济特区 „„ 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材料三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 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 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2)请写出两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对比材料二、三,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 “ 一带一路 ” 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 4分) 【现实思考】 材料四 截止 2020年 4月 15日,中国倡议 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 )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 57个。 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 家以及除日本之外的主要东方国家。 (如右图) ( 3) 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 2分) 18.( 9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 终坚持同 一个梦想,走出了 — 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 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 2分 )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 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56年 趋于零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 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3分) 材。山东省德州市20xx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相关推荐
C、“世界原料基地”、 “世界加油站” D、“世界办公室”、“世界加油站” 2羚羊在狂奔,长颈鹿伸着脖子吃树梢上的嫩枝绿叶,成群的斑马向水草地迁移,凶猛的狮子和豹紧追其后,赶上落后的斑马,饱餐一顿.这种景观出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 ) A.热带沙漠中 B.热带草原上 C.热带雨林中 D.温带草原上 2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沿海地区 C.中部大平原地区
易引发洪水灾害 C.长江中游有众多的支流汇入,其中 ③ 是湘江 D.长江干流有多座水 电站, ④ 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① 是秦 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黄河 ③ 处的下游河段形成 “ 地上河 ” ,易引发洪水灾害 ; 长江中游有众多的支流汇入,其中 ③ 是赣江;长江干流有多座水电站, ④ 三峡是 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考点:长江和黄河。
鉴真东渡 玄 奘西游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 ) ,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 ( ) A. 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4. 右图是 20世纪 20年代被美 国人华尔纳从敦煌莫高窟盗走的 珍贵文 物,它体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里的“宗教”是指 ( ) A.道教
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 „„亚里士多德为 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 王成光《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
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 l)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产生历史背景。 ( 1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幅图所刻画神像在内涵上的不同点,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本因素,与中国比较这种内涵对欧洲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 ( 11分) 41.材料 美国法的形成和发展提纲( 12分) ( l)殖民地时期
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发 表了著名作品《八 十天环游地球》。 当地环游地球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有 ①火车 ②轮船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是日本政府于 1872年向国民提出的口号。 这说明明治政府非常重视 A.殖产兴业 B.发展教育 C.废藩置县 D.革除旧习 1 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