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产党为主要代表地方组织,故 A 项错误. 依据题干 “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在内 100 多人出席 ”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故 B 项正确.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时间是 1938 年 10 月,故 C 项错误. 国共在 1937 年 9 月已经实现了合作,故 D 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的表现的把握,考查 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9.《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 制度 【考点】 F7: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分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 “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切入,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 材料 “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可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0.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 是( )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 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考点】 FJ: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FR: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 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及其政策.解题的关 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分析,注意时间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 材料表格中只是列举了部分国家,并不代表没有亚非拉,故 A 项错误. 熊猫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变化,并不是倒向西方,故 B 项错误. 从熊猫外交说明中国由建国初期 “一边倒 ”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 “多边外交 ”的变化,故 C 项正确. 日本于中国建交是 1972 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是 1979 年,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以熊猫外交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的变化,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公元前 4 世纪,雅典官员在任职前要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还要在一年的任期内接受公民大会 10 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 这些规定直接作用是( ) A.维护民主制度 B.体现法治精神 C.实现轮番而治 D.防止权力滥用 【考点】 4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分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 “雅典官员 … 任职资格审查, … 接受公民大会 10 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 ”,可知其最直接的作用是防止官员徇私舞弊和权力的滥 用,故选 D 项; A 项不是直接作用而是根本目的,故排除; B、 C 两项在材料在没有体现,故排除 BC.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了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了解雅典民主: ( 1)原因:要求学生从地理、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等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制形成的原因; ( 2)特点: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很多高考试题将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 民主政体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 3)评价:要求学生既要看到雅典民主制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直接民主制的不足. 12. 1701 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 此举( ) A.推动了司法权的独立 B.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C.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 D.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考点】 6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 “光荣革命 ”和君主立宪制,要理解光荣革命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影响,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解答】 根据题干关键词 “《王位继承法》 ”和 “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 ”说明英国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国王在司法方面的权力,推动了司法的独立性.故 A 项符合; 内阁制形成主要是由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退出内阁,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提到立法权问题,故排除 C 项; 材料中的规定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而不是剥夺,故排除 D 项.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理解,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3.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不久,列宁说,我们坚信西欧一定会发生革命,现在人们已经感到空中雷电密集,预感到马上会爆发一场大雷雨;虽然不能断言革命在哪一天爆发, “但是我们能够促进革命 ”, “帮助西欧人民发动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 列宁强调(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B.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 C.强化世界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D.十月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考点】 C2: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需要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对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注意题干时间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 ”. 【解答】 注意题干时间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 ”,结合所学可知,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故 A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B 项与材料所述无关,应排除.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发生在二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 “我们能够促进革命 ”“帮助西欧人民发动不可战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可见,列宁强调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揭开了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故 D 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对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题记( )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C.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形成 D.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考点】 EB:多极化趋势加强. 【分析】 本题以两幅图片的形式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依据题干两幅图片可知,图 1 反映的是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的国旗、欧盟的盟旗,图 2 反映的是对美国准备攻打伊拉克,德国、法国、英国的态度,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 A 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故 B 项错误. C 项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 D 项从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 A.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片的解读、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影响等知识. 15.下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表格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 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考点】 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需要掌握精耕细作模式的含义和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精耕细作模式的含义和内容解答即可. 【解答】 题干表格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故 B 项正确. ACD 三项表述不全面,应排除. 故选 B. 【点评】 本题以中 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为切入点考查对精耕细作模式的含义和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考点】 2B: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分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进行思考. 【解答】 A 不对,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即水排,是在东汉时由杜诗发明,而汉武帝是在西汉时期; B 不对, 铁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促进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推广和工艺的成熟,所以 C 符合题意; D 不对,汉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超过民营手工业;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官营手工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要掌握. 17.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 “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 ”相拒。 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 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考点】 15:秦朝统一. 【分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两人以 “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 ”相拒切入,结合秦朝的统一进行思考. 【解答】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两人以 “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 ”相拒 ”及相关史实:刘邦参与过反秦的战争,即秦的建立不是 “顺其自然 ”,不是 “合理合法 ”的,二人不太认可刘邦的这个政 权.这在那二人心里,这或许就是一大心结,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从属于文化心理层次.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秦朝的统一,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掌握. 18.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 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 C.人民的爱戴 D. 经济的发展 【考点】 36:宋明理学. 【分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