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机房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特点,产品供民间消费,主要在市场流通,故 C 正确. D 项是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生产不计成 本,产品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故 D 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手工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官营手工业,官府经营;特点是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产品精美;市场不流通,只供官府使用;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用于官府及皇室使用. 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规模小,没有太多的资金,营利不是主要目的;小部分作为商品流通;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作为农户的副业,无明确地位.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产品大部 分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产品用 于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以营利为目的. 4. 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是由官府直接经营,垄断了最好的生产资源,同时生产中产品不计成本,产品也不进入市场流通,这就必然会造成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不容易推广和技术工艺容易失传等弊端的出现,所以 ①②③ 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 ④ 是官营手工业的优点,不符合题意,排除含 ④ 选项, BCD 三项错误,故排除。 故选 A。 5.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概 况,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商帮是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重农抑商 ”政策是我国的基本的经济政策,明清时期政府并没有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所以 C 不正确,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ABD 均为商帮产生的历史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6. 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前期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工商业的发展对人口增长压力的缓解、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及土地过度开发的弊端,故无法得出 ABD 三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 “清朝前期 ......趋末者比旧加五分之三,此 则人浮于地,地实不足于养之故也 ”表明清朝前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激化,致使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 这体现了清朝前期,人口压力下社会发展的新动向。 故选 C。 7.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古代抑制私商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 C 正确; “重农 ”也未提高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排除 A; “抑商 ”也未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B 错误;重农抑商的确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并未揭示材料主旨,故 D 错误。 故选 C。 8. 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不是倭寇成患的 “ 主要原因 ” ,故 A 错误; “海者,闽人之田 ”、 “潮漳以番舶为利 ”、 “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与 “无利可图 ”不符 ,故 B错误; 倭寇成患是“这种状况 ”的表现,而非 “原因 ”,故 C错误;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 “ 闭关锁国 ” 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 “ 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 有因果关系,故 D 正确。 故选 D。 9. 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 年与材料中 “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不 符,故 A 项错误; 1949 年 1956 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题中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 ”相符,故 B 项正确;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与材料中 “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不符,故 C 项错误;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78 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与题中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 ”不符,故 D 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 考查近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 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 1950 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19531956 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10. 抓住题干时间 “1932年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随着日 本侵占东北全境,中国人民希望用创办实业来救国,故 B 项正确. A项发生在 19 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C 项发生在 1919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 项发生在 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 1932 年民族企业家宋棐卿精心设计的民族品牌 “抵羊牌 ”诞生的背景.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 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 民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④ 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的地位和作用. 1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我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 ①③④ 说法符合史实. ② 错在 “根本变化 ”,应排除.故 B 项正确.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需要掌握 “一战 ”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 “一战 ”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的识记和理解. 本题考查 “一战 ”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理解能力. ,这是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要使中国永远成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它发展的附庸,因此,根本不可能愿意看到中国民族经济的繁荣昌盛。 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其阶级本质决定了它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要产生制约作用。 13. 依据题干 “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 … 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是在三大改造后,因此中国无产阶级 “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 ”的标 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故 D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考查中国无产阶级 “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 ”的标志.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 … 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 “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 … 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三大改造相关史实的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 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4. 结合所学在可知,由于 “大跃进运动 ”与 “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中国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通过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对对 “左 ”倾错误进行纠正.与题干时间信息 “1962 年 ”吻合.故 C 正确. 按劳分配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故排除 A. 依据材料 “实现农轻重 ”可知 B 错误. D 出现在 1958 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新 中国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 “这是周恩来总理1962 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 本题考查新中国 20世纪 60 年代经济调整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确定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的主要任务.故 D 正确. ABC 召开时新中国还未成立,故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内容.关键信息是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再现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16.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各地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 1979 年,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中共八大经济方针是指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都与材料所述情景不符,排除 ABD. 19531956 年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采取合作化的道路,从 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这与材料所述相符.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17. 依据课本知识点可知:对外开放的顺序为: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港口城市 沿边城镇 内地; 因此开始于经济特区创办; 故选 A. 本题以改革开放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对外开放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掌握. 解答本题掌握:对外开放顺序:对外开放的顺序为: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沿江港口城市 沿边城镇 内地. 18. A 与 B 项都属于集体农业,可排除; D 项与题意无关;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原来的集体劳动的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故 C 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意义,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的认识,主要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9. A 是在 1984 年,排除; B 是在 1992 年,故 B 正确; C 是在 1992 年,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是在 2020 年,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 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1992 年秋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0. 本题考查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A项发生于 1991 年, B项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均早于题目中 “南方谈话 ”的时间 1992 年,故排除; D 项是对外开放的格局,故排除;题目中的 “南方谈话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故 C 项正确。 故选 C。 21.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 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均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 D 项的表述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行政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故由设问要求 “最根本的转变是 ”即可排除均属于 C项具体体现的 AB 两项,故选 C。 22.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有关史实的识记,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 “证券 ”、 “股市 ”、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 “坚决地试 ”等字眼,可以看出主要强调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说明邓小平主张改革要大胆的尝试,体现了邓小平对改革的 态度,。福建省清流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