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就是爱畅销全球的心灵手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自于我自己。 同理,当我由内找到宽恕时,则生活中惟一必要的改变也会由内而生。 我不必试着改变你,也不必改变生活的外在环境。 宽恕自己就会带来释放,因为它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它说:“我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从中学习。 我的过错不会把我打入地狱,我只是接受这一课,不再批判。 ”我生活中没有一种冲突是无法透过自我 宽恕而带来平安的,别人的宽恕常是浮泛而表面的,自我的宽恕才能打入 心底,使我当下就能为我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 适切地说,我们总共只有三种意识状态:一种是爱,它是永恒且无条件的。 另一种是恐惧,它是短暂且有条件的。 最后一种是宽恕,它是由恐惧的幻相迈向爱之实相的桥梁。 由恐惧转向爱的意思是:当恐惧来临时,认清自己的恐惧,而后穿越过去;它的意思是:当批判产生时,认清自己的批判并设法化解它;它的意思是:当听到自己在呼求爱时,试着答复它的呼求。 人生的旅程,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的本质都是孤独的。 但是,它们都要我对生活的 种种担起最后的责任,要我接纳我目前的现状。 若非如此,我就无法真正与兄弟姐妹们和解,也无法与真神和解。 因此,宽恕过程的第一大步,可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自我接纳,接着是自我宽恕,然后是自我负责。 它要我现在就收回生命的主权,完完全全地接受它的原貌,而不予以批判;分分秒秒地疼爱自己,因一切都出自于我。 第一招 承认恐惧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141 页 一旦承认了自己的恐惧、悲伤、痛苦、创 伤、 退缩、嫉妒 、愤怒,和分裂感, 我们便已踏上这趟宽恕之旅了,既不再为那些感觉辩护, 也不谴责它们, 只是允许自己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下列的方式能帮助我们与那些感觉 同在,而不逃避(否认它们),或是归咎于外在原因(投射它们)。 ◎承认我们的感觉。 ◎不为那些感觉辩解或自责。 ◎接受感觉,并允许自己去感受它。 ◎让感觉对我们诉说。 ◎尊重感觉,把它当成一种内在的沟通。 ◎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如“我”感到生气、悲伤、受到伤害等。 ◎不要求别人对我们的感受负责,自己始终与感受同在。 ◎不把感受理性化。 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感觉并不重要。 ◎当与感受同在时,便不难觉察到自己此刻缺乏爱心,不论是对自己或别人。 ◎允许这讯息渗入心内,与此感觉同在,直到它开始转变。 ◎我们必须明白, 每个负面感觉都是因为缺乏爱的缘故,而那个爱最终必须由内给出,这就是为何我们不该向外寻找,不该回避感觉,反而应进入感觉里。 我们要面对的事实是:我们渴望爱,却感受不到爱或被爱。 所以,我们必须与那空虚在一起,也就是那啃噬着我们的欠缺感。 与空虚在一起,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它的背后,学会由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它,只有在它那儿,才能找到我们自以为失去的爱。 爱的泉源不在表面,它在内心最深处,与我们的痛苦一样深。 神圣的母亲隐身于黑暗的地窖里,我们必须走入地窖才能找到她,而且必须穿越我们的恐惧、愤怒和愧疚,才能感受到她无条 件的爱。 那正是我们下达之路,是我们旅程的一半。 除非我们学会与自己 的恐惧和分裂感同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141 页 在,否则我们便无法拥抱爱。 我们必须确切地正视自己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 我们生气时却假装没有生气,这是毫无意义的, 但我们却经常如此: “我没有生气。 (否认) “是你在生气。 (投射) 为何我如此难以向你或自己承认:我正在生气,或我此刻受恐惧侵袭。 我认为只有自己才会有这种经验吗。 我显然如此认为,而你也是。 而且,我们显然都想让对方留下好印象,其实此时的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对方的抚慰。 若有一人鼓起勇气说:“呒。 我此刻真的很害怕。 ” 另一 人可能会接着说:“我也是。 ” 但是,我却以为对方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笨蛋。 都是你自找的麻烦。 ” 这就是为何我不敢说出自己感觉的原因。 所以,帮彼此摆脱“否认”的阴影,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幻觉就是建立在这种否认之上的,那是一个灌满流砂的基地,它肇始于一个简单的妄念,最后愈搞愈复杂。 只要出现了一个攻击,一连串的攻击就会接踵而至,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攻击辩解成自卫,圣经中巴贝尔塔的建立就是以恐惧为前提的。 至此,我们都同意去感受自己的恐惧了,因为否认恐惧成了一切幻觉的温床,世上各种不平等的现象都是源自于 我们心理上的这种否认。 感受自己的恐惧并承认它,那是我们和众兄弟姊妹完全平等的时刻,也是我们全都纯洁无罪,全都有选择的自由,而且彼此相互依存的时刻。 这个时刻不断降临我们身上。 我们也了解,每个选择都是在爱和恐惧之间作抉择。 但是,除非自己先承认恐惧的存在,否则我们无法开始接近自己的爱。 随着本书一步步前进时,你将会看到生活的水平已逐渐由恐惧而移向爱,即使在此地,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起点上,爱已经临在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141 页 了。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移除了阻碍真爱来临的第一个障碍,那个障碍并不是恐惧,而是我们对恐惧的否认。 宽 恕的第一招是允许自己害怕,和感受自己所有的感觉。 若我们不敢体验它,就无法穿越自己的恐惧,那正是我们扛着十字架走上山岭的时刻,就像我们兄长 耶稣曾做过的。 去感受恐惧,我们方能穿越它,爱会在那儿呼唤着我们, 有如晨曦中一个温柔的许诺。 第二招 了解自己渴望的是爱 我以为自己渴望的不过是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性快感,更大的肯定,或更加健康,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 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是爱。 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其实是爱。 我的朋友,我真正渴望的 不过是你的爱。 我若对你的爱有信心,其他的事情都好谈,我好歹都会找到某个方式来接受它们并加以解决。 追求完美的人们常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会懂得完美是不存在的。 别人不是为了使我们快乐而来的,他们只是来帮助我们学习。 在这依稀犹记的目标下,有一种爱的记忆将我们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们来此是为了爱和学习,而不是被强迫学习或去爱的,因此,让我们彼此自然地互动,一方出现时,另一方也 会随之出现。 生活未必会按照我所想要的方式进行,有时我要你取悦我, 但你进入我的生活是为了唤醒我,你纯粹是来此帮我学习自我负责的。 我们共舞的方式是, 我不断要你给我想要的东西,但你却经常借故跳 开。 于是,我开始认为你不爱我了,并对你产生怨恨, 我愤恨是因为我认为你故意不肯满足我的需求。 然而,你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而来的,你只是帮我看到自己的需求,我才能学会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才是你来此世的目的。 当你的目的完成时,我们双方都会因你而获得自由。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141 页 你知道吗。 我以为我想要你满足我的需求,但那不是真的。 其实我是希望你能满足你自己的需求,我要你快乐。 你若离开我,我只想知道你并不是拒绝我,我只想知道,你是爱我的。 一旦我知道了,就不会挡住你的去路。 事实上,我将打开门,并为 你祝福。 我不愿你为了我而老做违背你自己心愿的事,我也不愿活得有违自己的心愿。 我知道我们全都有选择的自由,无论你作何种选择,我只想知道你仍爱着我。 那是我内在小孩的需求,即使我逐渐老去,那个内在小孩不会因而消失。 他的胃口只会愈来愈大,在我内心里更加横行霸道。 他会索求他所需要的,不再羞于启口。 他以前会玩些伎俩来控制和争取想要的东西,那是因为他未曾被聆听。 现在,他知道我在听,所以他只要求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我只想知道你爱我。 ” 当我陷入痛苦、混乱、受伤、悲伤时,我只想知道我仍被爱着。 我只要知道这一点,痛苦就会开始 减退,疏离感就会逐渐弥合。 只要我知道自己是被爱的,情况 就会有所转机。 但是除非我先明白自己渴望的是爱,而且有勇气要求爱, 否则我的生活不可能有任何转机。 我所有的感觉,不过是内心传递给自己的信息罢了,那信息便是:我不觉得爱自己,也不觉得爱别人。 有时我过度膨胀自己,有时又不够开放。 有时让自己被人踩,有时又去踩别人的脚趾。 我不觉得被爱,也不觉得自己有爱心。 这都是我应该看清的事实。 看清之后,我必须作一选择:“我渴望的原是爱。 ”除非我此刻下此决心,否则我无法继续这趟宽恕之旅。 是的,感到痛苦,并没有关系。 那只是在告诉我 ,我渴望爱。 疏离、生气、嫉妒、罪恶、悲伤等感受,也不过是在告诉自己,我渴望的是爱。 奇妙的是, 当我不再辩护或谴责 自己的感觉时,它们就会带领我到那只能被爱填注的空虚之处,而爱总是先从自己的心内开始萌生。 你的爱可能会适时加入,但我无法依赖你的爱。 当我开始爱自己时,爱就会进来,而且当我开始爱你时,爱也会进来。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141 页 所以第二招帮助我认清我渴望的是爱,而且我能够给自己这份爱,这份认识便激活了下一个阶段。 第三招 收回投射 在第一招里, 我学会与自己的感觉同在 , 但 仍会认定那些感觉都是你挑起的,在第二招里,我懂得自己渴望 的是爱, 但仍惯于期待你来给予这一份爱。 我的旧模式要你对我的感觉负责,我的旧模式要你为我解决问题或帮你解决问题,我的旧模式会责怪你不够爱我,而那正是要你为我所需要的爱负责任的另一种手腕。 所以,我的下一个心理动作是,知道我所渴望的爱不能靠你来给。 你或许愿意给,或许不愿给,这是你的选择,我不能左右你。 我若对你施加压力或让你感到内疚,企图藉此来控制你,那只会降低你真心爱我的可能性。 我若想要得到你的爱,就必须放你自由。 即使得不到,我也必须心甘情愿地释放你。 我必须愿意往心内寻找爱,而不是向外找。 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去 做时却很困难,因为我必须走入内心的黑洞,去寻找隐藏在那里的光明,我必须穿越所有陈旧创伤的阴森洞穴,去寻找在身内隐隐燃烧的“自我肯定”这一微光。 我原以为宽恕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要明白了我渴望爱并要求爱,它就会以王子或公主之姿骑着白马来到我身旁。 现在,我才明白,那也是一种幻觉。 相反地,它要求我当个煤矿工,穿上层层保护衣,弯着腰身,进入地底核心去寻找我假定拥有的光明。 我无法确定那里是否真有光明,若有,我也无法确定自己必会找到它。 只要有此保证,我就愿意一试。 但如今那个保证飞出了窗外,我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还愿意去 试。 我以为往下挖疮疤的苦路已经结束了。 拜托。 放我一马吧。 能不能跳过这一招直接进入下一招。 这种念头是不是很熟悉。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141 页 如果得不到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我就不能肯定自己是否要接受这个学说。 旧约里的约伯( Job)也遇过同样的挑战,只是境况正好相反,当他感到终于成功地取悦了上主时,却被整得体无完肤。 我们都有向外寻求肯定的倾向,一旦不能如愿或遇到新的挑战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一败涂地,或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当初竟会相信上天会拉我们一把。 若我要求爱,而你也爱我时,我就以为自己完成了灵性的功课,并感谢上主的祝福,让我在短短两招 内完成了别人须修练十二招才能做完的功课。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宇宙的轮转并不是经常配合我们个人的时间表或欲望吧。 我们仍有许多功课要做,因为外在环境不会一直如我们所愿。 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心内的真相,必须找到爱的源头,而非终点。 所以,我们的欲求和计划有时会受阻,甚至被击得粉碎,我们所有的目标和对自己的看法都在我们眼前幻灭,我们只能如约伯一样目瞪口呆地坐在那里: 主啊。 你还要我做什么呢。 旧答案说:“我要你念十五遍圣母经,亲吻一百只大象的屁股,并捐款给宗教团体。 ” 现在,我们变聪明了,可能是太多像 毛粘在我们的脸 上了吧。 继 Jim Jones , Ragneesh, Jim Baker, Swami Rama,和 Werner Erhard 等这类出了纰漏的宣道家之后,我们稍微敢去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