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总结]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内容摘要:

部位控制。 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向节理和 X 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如佛手岩、仙人洞。 而在背斜部地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 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如芦林湖。 如近水平岩层受多组节理切割,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部剩余部分形成“塔状”地貌。 在于褶皱构造线相垂直的横张节理密集带部位,因破碎易遭侵蚀常发育横截背斜山或次成山的小河谷(峡谷),如天桥嶂谷、汉口峡、老虎口等。 著名的五老峰中的“五老”就是指垭口之间五个耸立的单斜山峰,垭口是由于横向节理密集带易侵蚀形成的嶂谷或峡谷。 著名的锦绣谷主要是沿虎背岭背斜核部的斜交节理项城的。 2)河谷地貌 庐山的岩层岩性主要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砂砾岩等组成,石英砂岩和砂砾岩的 岩性比较坚硬,而长石石英砂岩比较软,庐山出露的岩层岩性差异比较大。 同时庐山分布的断层密集,纵横交错分布整个庐山地区,所以导致庐山形成不同规模的宽谷和峡谷。 ① 宽谷、峡谷 宽谷 : 庐山的河谷形态自山上到山下,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 就庐山本身的河 15 谷而言,可分为 4 段: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 V型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 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 谷多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或构造线走向相一致,谷地形态一般谷底宽浅谷坡平缓,期间多发于一、二级谷阶或平台,形态保存较好 ,谷地里普遍覆盖第四纪堆积物,代表了河流谷地发育的老年阶段,术语庐山抬升前地老谷地。 西谷即典型的宽谷。 西谷位于牿牛岭与虎背岭之间,是一个 U形谷。 该谷底主要出露长石石英砂岩,谷肩上的牿牛岭上出露石英砂岩,在花径公园(定位图上 11101202点)看到比较软的长石石英砂岩。 形成原因分析:还没有受到侵蚀和风化作用之前,西谷是背斜的一冀。 由于长石石英砂岩岩性比较软,加上庐山的断层和节理发育非常好,所以长石石英砂岩这一层容易受到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然而被侵蚀成一个次成谷。 人观点:在 1: 5地图上,如琴 湖的高度大概为 h=1020 米,西谷上游的日照峰山麓的高度大概为 h185。 =1200 米,在地图上量测如琴湖到日照峰山麓的水平距离为 厘米,所以计算得到两点的实际距离 L=3510 米。 因此西谷的坡度a=arcsin[( h185。 h) /L]=176。 所以泥石流要在这么小的坡度产生很大的 U 形谷是比较困难,加上泥石流作用时间非常短,因为冰川作用的时间比较缓慢的,坡度不需要很大都能产生。 峡谷: 宽谷之下,急转为峡谷。 峡谷是第四纪地壳抬升,河流强烈下切,溯源侵蚀的产物。 谷地深切,谷坡陡峭,有的成阶梯状,纵比降较大, 沿途发育有多级裂点、瀑布,显示出幼年河谷的特征。 典型的峡谷有: a) 石门涧谷地:部分河段成为深切河曲,刻入基岩达 300—— 600米,在四、五公里距离里降落 800多米,沿途有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等瀑布。 b) 三叠泉峡谷:深切 300—— 650米,因受岩层水平层理和垂直节理的影响,分三级跌水,成为三叠瀑布,总高度约 120多米。 (如图) c) 剪刀峡:峡谷至峡口下降约 700 米。 裂点: 裂点是河谷纵剖面上坡降突然增大的地点。 常由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河流产生新的溯源侵蚀,或因构造、岩性原因造成的差别侵蚀所形成。 裂点为阶段性侵蚀基准面,裂点形成的两个原因分别是地壳抬升和岩性较硬。 大的裂点可以形成瀑布,小的裂点形成跌水,而黄龙潭和乌龙潭这两个地方均属于跌水。 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a) 旋回裂点是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如东谷裂点。 16 b) 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乌龙潭、三叠泉瀑布等等。 c) 岩性裂点则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 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如黄龙潭瀑布。 阶地: 阶地主要分布在庐山外围地区,分三级阶地,其中一、二级阶地为堆积阶地,三级阶地为基座阶地。 第一级阶地:分布在江湖之滨、谷地两侧和坳谷中,海拔高约 10 米。 在长江南岸的九江,已几乎被侵蚀掉。 在阶地底偶见本区最老的沉积物粘土 砂砾层,即“九江砾石层”。 第二级阶地: 3040m,异常发育,分布甚广,自山麓河谷谷口向外,多呈扇状、片状或指针延伸。 为古河道,有的成为风口。 由于流水的切割,使之破碎现九江老城区主要分布于二级阶地上,组成物质主 要是网纹红土 砂砾层。 其中网纹红土层厚度增大,砂砾层变薄,甚至缺失。 第三级阶地: 4050m,分布零星,不明显。 综上所述,庐山地区发育着多级谷阶和阶地。 谷阶在山地河谷中,其成因除构造运动外,还与气候变化有关。 阶地分布在山下,成因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高阶地的形成明显受构造运动的影响。 ② 水系及其演变 本区河流水系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受构造线和抬升中心控制,大致存在两个分水中岭: 山体北部较明显,以虎背岭 —— 牯岭 —— 日照峰 —— 大月山 —— 梭子岭一线为中心,主要河谷分别呈平行状向北 东、南西展布。 山体南部则不明显,空间形态以仰天坪 —— 小汉阳峰 —— 汉阳峰一线呈之字形,庐山三大谷地(庐山垄、白鹤涧、王家坡)中庐山垄、白鹤涧谷地分别呈近羽状和树枝状展布于两侧。 在庐山北部,河谷的发育主要受褶皱构造和岩性的影响,主要的河流大致沿北东 —— 南西向、南东 —— 北西向构造线延伸。 青莲寺谷地的河流主谷沿向斜构造向东北方向流去,青莲寺以上发育为树枝状,向下为主干状,但至三叠泉以后,河流突然折向东南,沿断裂线发育,兼有直角状水系的特征。 东谷 —— 石门涧以及西谷的河流,与上述青莲寺的河流大致相似。 由于东谷、锦绣谷、剪刀峡、石门涧、三叠泉谷侵蚀基准面相对较低,发育在这些主谷的支流溯源侵蚀,在合适时期便产生河流袭夺现象,导致水系的演变,变平行状水系为网格状水系。 3)冰川地貌 庐山及其外围地区是否发生过冰川作用,目前还存在着分歧。 六十多年前,冰川作用遗迹, 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 — 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 — 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 但是,目前,以施风雅、李吉均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对李四光教授的冰川观点进行了挑战。 双方争议的关键地 区是庐山,争议问题的焦点是地貌成因、沉积物成因以及冰川发生的古气候条件。 按照李四光教授的观点,庐山冰蚀地貌分布于山上,集中在北山,主要有:①冰斗,如大月山西北坡的大坳冰斗(底部海拔高度 1200 米),汉阳峰附近的鼓子寨冰斗(高度 500 米)、五乳冰斗(高度 450 米);② U形谷,如王家坡 U 17 形谷、七里冲 U形谷、大校场 U 形谷;③冰窖,冰川发源处储存冰雪的凹地,如窑洼、东谷、西谷、天花井、莦箕洼等;④冰川悬谷,如莲谷等;⑤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等。 反冰川学派认为: ①中国东部只有太白山、长白山以及台湾中央 山脉等海拔 3500 米以上的高山存在古冰川遗迹,其它都缺乏可靠的证据;东部地区第四纪冰期系列,除大理冰期外,其它冰期都缺乏根据; ②中国东部冰期气候以干冷为特点,不利于古雪线的大幅度下降和冰川的发育。 ③东部山区被当 成 冰川作用主要证据的泥砾、漂砾、条痕石等,多数为泥石流或冻融泥流所产生;所谓的“冰斗”“冰川 U 型槽谷”及“冰川刻痕”等,缺乏具有鉴别意义的指标特征。 ④ 中国东部山地的所谓“冰川遗迹”,可以用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和岩性影响下的地貌发育和泥石流的模式进行合理的解释。 个人观点: 黄山存在冰川的可能性不大 庐山海拔较低,在东部与其海拔较近的黄山冰川同样存在争议,黄山 冰川存 在缺乏定论。 而定论的东部高山存在冰川均高于 3500 米。 ① 东部山区被 当成 冰川作用主要证据的泥砾、漂砾、条痕石等,多数为泥石流 或冻融泥流所产生,特别是作为冰川标识之一的飞来石为石英砂岩,与牯牛岭岩性一致,可能为重力下泥石流作用至此。 ② 许多岩石“冰川作用”的擦痕并不明显 ,较冰川作用擦痕更似所泥石流产生。 ③ 庐山冰川作用产生于建国初期,李四光本人提出,由于他本人在当时地学界 的权威地位,提出异议的很少,又缺乏国外专家的有力佐证,冰川学说的产生未经历交 大考验。 4) 灾害地貌 庐山是中山,地形起伏较大,且其地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极容易发生诸如滑坡、蠕动等地质灾害。 ①滑动 在虎背岭南东翼,飞来石宾馆到月照松林的小路上,见一小型逆向滑坡。 其 处中间凹,且乔木较小,所以容易判断。 发生于 1987 年的一次大暴雨后,主要成因有二: :干旱了多天的山坡,其坡积物胶结,雨水沿裂缝渗入泥土,使 得坡积物与坡面之间摩擦阻力减小,成为滑坡的前提因素; :滑坡发生前,山坡上部在修筑公路,滑坡部岩层被断开,破坏了岩层的整体性,使得支离破碎的土块 更容易形成滑坡;其次,修筑公路时,人工堆积物堆在了滑坡体上,增加了滑坡的自重,更加大了滑坡下滑的可能。 滑坡一旦发生,对山下的建筑、植被破坏极大,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滑坡。 现在的牯岭已经做出了各种保护措施,防治方法主要有: a)、保护岩层的整体性,不在坡体处乱挖; b)、在山体上修建排水沟,增大滑坡体与基岩的摩擦; c)、在原滑坡处种植树,以及打桩,可以固定局部地层。 4)、建造倒土坝或倒土墙。 ②蠕动 在回龙路针叶林中,见一蠕动现象。 其地有可见许多 “ 马刀树 ” ,即树的主干向 坡下弯的现象,这说明坡体在缓慢向下蠕动,树要向上长,慢慢的调整形状, 18 弯成 “ 马刀状 ”。 最容易产生蠕动的坡度是 25 度 — 30度,因为这是土屑的休止角,移动的土层深度一般在 20厘米左右。 产生蠕动主要有两种作用,冻融交错作用和干湿交替作用。 在南方湿热的环境中,坡体湿胀干缩,变化虽小,但在重力作用下会导致坡体下滑。 在北方干热环境中,坡体热胀冷缩,同样会导致蠕动。 在施工时,为了确保安全,一般会将坡体表面的沉积物剥掉。 但若在高寒区,岩石也会热胀冷缩,这个问题在工程上还无法解决。 实习点分析 ①飞来石(如图 )( 202097 上午 ) 大小:约 3米 5米 “冰桌”,是震旦纪长石石英砂岩构成的长条状桌形重叠独立巨石,上下巨石沉沉积及纹理极不协调,与西谷的基岩岩性也存在巨大差异,故此处于西谷中的巨石名为“飞来石”。 李四光先生将其论证为冰川漂砾,它是冰川学派的有力证据。 “飞来石”一向是一块备受地理学家争论的巨石,它的来历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重力作用,由牯牛岭上的岩石崩塌滚落堆积而成;第二,泥石流的重力与流水综合搬运堆积而成;第三,冰川搬运作用,因为冰川有搬运力强而沉积物巨大、分选不强、大小混杂 、存在擦痕和磨光面等特征。 个人认为:第二种可能性较大,理由如下: a)东部山区被当成冰川作用主要证据的泥砾、漂砾、条痕石等,多数为泥石 流或冻融泥流所产生,特别是作为冰川标识之一的飞来石为石英砂岩,与牯牛岭岩性一致,可能为重力下泥石流作用至此。 b) 飞来石擦痕并不明显,较冰川作用擦痕更似所泥石流产生。 C)飞来石所处的坡度较小,冰川移动可能性不大。 ②仙人洞(如图)( 202097中午) 仙人洞的海拔高度在 900到 1000 米之间,洞口开阔,向里逐渐缩小变窄。 洞底平整,洞内有二个泉眼,仙 人洞的岩层微微有点向上拱起,岩层与洞底水平面大约成45176。 向上倾斜。 19 形成原因: 在去仙人洞的路上,观察发现这一带存在着许多小断层,在一些岩层之间常夹着一层比较厚的类似页岩的岩层,所以仙人洞类似褶皱形态可能是由于周围断层的错动牵引形 在仙人洞里的岩层中发现夹着一些比较软的岩层,软的岩层由泉水的浸湿使其变得更软。 仙人洞首先是沿着软的岩层侵蚀掉,然而形成仙人洞的雏形,又因为仙人洞的岩层的倾角比较大,接着受到上面岩层的重力作用而使岩层沿着里面洞底的一个支点崩塌形成。 ③ 三叠泉(如图)( 202098 下午) 三叠泉自古享有“庐山第一泉”庐山第一奇观”的美誉,且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的说法。 三叠泉为中国第三大瀑布,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三叠”奇观,对其成因,不同的地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冰川学派认为,瀑布所流经的三个 U形谷是冰川谷的表现,冰川刨蚀形成谷地后,前后遇间歇式的三期地壳抬 升,因而形成有一定落差的“三叠”;反冰川学派认为,由于谷地岩层软硬相间,形成互层现象,流水侵蚀强度产生差别而使其出现。 个人认为原因: 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 点向七里冲上溯了 2km之远,因为庐山不断的上升,河流不断溯源侵蚀,中间形成典型的三个裂点,从而形成典型的三叠泉瀑布,河流下切深度达 150~ 300 米。 ④ 龙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