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jsfa内容摘要:

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的‚五位一体‛的基地,为学校、企业和社会服务;四是共建三支团队:共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的领导、专家 、 教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业建设的‚专家团队‛,共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建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企双方的管理人员组成的适应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团队‛。 2.教学模 式建设 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企业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立‚工学结合 — 工学交替双循环‛的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技术、城镇建设专业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 — 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数控技术专业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 — 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 — 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和建立‚工学结合 — 产品导向‛的教学模式。 3.课程建设 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 ‚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将水工建筑物等 11 门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国家级水平的精品课程;将 建筑工程概预算等 21 门课程建设成为省级或省级水平的精品课程;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等 52 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 数控技术 等专业构建‚模块化‛课程模式;建筑工程技术、城镇建设专业构建‚工学结合教学包‛的课程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构建‚工艺流程‛课程模式。 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建设模式,更好地推动专业建设。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 建设由若干实训场(室)构成的实训中心、若干实训中心构成的实训基地,形成生产型、产学结合型、 虚拟型 ‚三类实习实训基地‛。 按照‚校内多功能开放式‛、‚五位一体 ‛ (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的模式 和 ‚引入式生产型‛、‚融入式生产型‛、‚校企共享型‛等校企共建 形 式 进行建设,新建、改建、扩建校内实训中心(厂、车间) 17 个,其中‚校企合 作引入生产型‛中心 (厂、车间) 14 个;建设和巩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2 固校外‚校企合作共享型‛和‚生产型‛实训基地 69 个。 5.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各专业形成 ‚ 2 4 4+X‛( 2 名专业带头人、 4 名骨干教师、 4 名企业专家、若干名企业兼职教师)或 ‚ 2 3 5+X‛( 2 名专业带头人、 3 名骨干教师、 5 名企业专家、若干名企业兼职教师)的师资队伍。 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培养和引进,使‚双师素质‛教师占学校在职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 85%~ 90%;通过有计划的引入和培训,聘请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使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比例达到 1:1 左右。 6.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更新改善校园网软硬件支撑系统,配置共享型教育教学应用软件,国家级精品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为完善的共享 型教学资源库,其余 5 个重点专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使其成为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安徽职教网;实现办公网络化、自动化;建立科学规范的资源管理与应用体系。 达到‚开放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按照‚夯实基础,丰富内容,增强服务,提高效益‛的方针,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平台、扩大服务范围。 为区域 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约 100 人次/年,并根据需要为兄弟院校提供实习实训服务 2020 人次/年;为社会创业、就业培训约 2020 人次 /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 实用人才培训约 2020 人次/年;为校内外提供约 3000人次/年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术技能等级鉴定;为行业、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约 2020 人次/年;承担社会各类考试服务约 4000 人次/年。 8.校园文化建设 以‚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大禹文化为底蕴,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为主要内容,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奋斗热情,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立体化校园文化体 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 9.对外合作交流建设 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和机制,开展交流活动每年 300 余人次,借鉴国外高职教 育的经验,使我院与国际高职教 育进一步接轨,使我院的国际知名度有所提升,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3 第四章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一、建设背景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 因此,安徽省‚ 861‛行动计划中把防洪保安工程列为 6 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首位。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将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物业管理等服务 业,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建设,加快‚数字安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安徽。 学院 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结合安徽省‚ 861‛行动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产业,从现有 的 36 个专业中 遴 选出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效突出、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就业率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起较大作用的水利水电 建筑 工程等 6 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使 其 在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模式、教学模式的 改革 , 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 ‚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 教学团队 , 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带动与其相关的专业建设,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资源共享的特色专业群,以支撑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指导思想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和 提高就业水平为目标,积极 探索和 推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具体实现形式 ,结合职业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 、职业资格标准等, 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 依托行业企业,探索多功能开放型、校企共建共管型和生产型实训基地与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突出办学的职业性、开放性,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4 重 点建设专业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应用 电子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城镇建设专业 水利工程 城市水利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城镇给排水技术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工程监理 建筑工程管理 建筑装饰技术 工程造价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电气技术 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检测技术与应用 现代灌排技术 水文与水资源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汽车检测与维修 三、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使我院整体专业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成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就业率 高、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点专业 ,并形成以重点专业 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建设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 8 大专业领域。 通过水利水电 建筑 工程等 6 个 重点建设专业 的改革与建设,形成 若干种符合行业和地方需要的,具有我院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 辐射和带动水利工程类、建筑工程类、机电工程、机械工程、市政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工程类等 8大专业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引领和推进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见图 41)。 图 41 重点专业 及 专业群示意图 四、建设思路 —— 明确 专业定位, 创新 人 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行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 专业的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和岗位面向, 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工学结合的 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培养要求 , 构建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和主要的实习实训标准,面向行业企业,建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社会行业调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等级标准,实施工学结合的 人才培养模式 , 将‚双证书‛纳入教学体系, 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 立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5 能力标准和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体现高职人才 培养 规律的特色鲜明 的 人才培养方案。 ——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密切校企合作,加大多元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积极探索校内多功能开放型、校企共建共管型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加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完善与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按照‚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的要求,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具有真实工作环境或模拟仿真职业氛围的实训室和实习车间,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社会专业技术培训需求、生产科研服务需要、职业(岗位)资格 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需要,逐步形成‚五位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实习、实训基地。 —— 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行业标准、技术等级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实训教材,并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 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或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 验 ,提高教学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结构优化的‚双师 素质 ‛教师队伍;密切校企关系,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同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为行业企业服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逐步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 加强专业体系建设。 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形成以 6 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 专业 为支撑的专业建设体系,围绕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6 第一节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一、专业改革与 建设组织 1.专业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主 任: 孙敬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工程师) 副主任: 毕守一(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系主任、副教授、工程师) 王世才(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工) 委 员: 张 焱(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书记、教授级高工) 潘孝兵(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水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工程师 ) 宋春发(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工程教研室主任 、 副教授 、工程师 ) 吴太平(安徽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周银平(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局局长、高 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