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数控稳压直流电源的设计内容摘要:

CH0引脚的信号, LTC1865采样的范围为 Vref到 Vcc,其中 Vref的电压由引脚 Vref决定,可以通过硬件配置为 1V~Vcc。 表 32 通道配置字选择 引脚功能: CONV:转换开始输入端。 CH0: 模拟输入通道 0。 CH1: 模拟输入通道 1。 GND:接 地 端。 SDI:串行 数据输入。 SDO:串行 数据输出。 SCK 串行时钟输入端。 VCC: 电源输入 端。 LTC1865 与单片机连接 通过稳压控制 电路处理 的模拟电压经过 LTC1865转换为数字电压,然后传输给单片机,经处理后在 LCD上面显示出来。 图 310 LTC1865与单片机连接图 稳压控制与输出模块 单运算放大器 UA741 UA741作为运算放大器中最被常用使用的一种,拥有反相和非反相两输入端, 由输入端输入欲被放大的电流或电压信号,经放大后由输出端输出。 放大器工作时的最大特点是需要一对同样大小的正负电源,其值由177。 12Vdc至177。 18Vdc不等,而一般使用177。 15Vdc的电压。 用于军事,工业和商业应用 .这类单片硅 集成电路器件 提供输出短路保护和闭锁自由运作。 芯片引脚图如下: 图 311 UA741引脚图 芯片 引脚 功能 说明: 5为偏置 (调零端 ), , , , , UA741运算放大器使用时需于 4脚位供应一对同等大小的正负电源电压 +Vdc与 Vdc,一旦与 3脚位即两输入端间有电压差存在,压差即会被放大于输出端,唯 op放大器具有一特色,其输出电压值绝不会大于正电源电压 +Vdc或小于负电源电压 Vdc,其输入电压差经放大后若大于外接电源电压 +Vdc至 Vdc之范围,其值会等于 +Vdc或 Vdc,故一般运算放大器输出电压均具有 如 图 312之特性曲线,输出电压到达 +Vdc和 Vdc后会呈现饱和现象。 图 312放大器输出输入电压关系图 反相放大电路 反相放大电路之接法如图 313,同样是使用负反馈电路方式作用,只是此时信号由反相端输入,故会得到与输入端反相之输出,当输入电压 V1增大时会使得输出电压 Vo下降,此电路可以得到( R1/R2)倍的输出,当 a点电位为 0V时,其输出电流为 V1/R2,则 Vo=IR1=( R1/R2) *V1 图 313 反相放大电路 运算放大器 TLE2022 TLE2022是精密 、高速、低功耗双运算放大器,它使用了德州仪器公司增强工艺。 他把OP221的最佳特性与大大改进的斜升率(转换速率)和单位增益带宽组合在一起。 他的引脚图如下: 图 314 TLE2022 引脚图 特点 : 电源电流 : 500uA Max。 高单位增益带宽 : Typ。 高升斜率 :。 在军用温度范围内电源电流的变化差 : 37uA Typ。 可用 5V单电源和177。 15V电源工作。 相位反转保护。 离开环增益 : 10V/uV 140dB Typ。 低失调电压 : 150uV Max。 失调电 压随时间的漂移 :。 低输入偏置电流 : 50nA Max。 低噪声电压 : f=10HZ时为 19nV/ Hz Typ。 器件的大信号差分电压放大量和相移与频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 315 频率特性 应用简介 : TLE2022 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具有极低的输入失调电压,极低的失调电压温漂,非常低的输入噪声电压幅度及长期稳定等特点。 可广泛应用于稳定积分、精密绝对值电路、比较器及微弱信号的精确放大,尤其适应于宇航、军工及要求微型化、高可靠的精密仪器仪表中。 稳压控制输出 电路 首先通过 UA741将 DA 转换 器 LTC1655得到的模拟电压 进行差模处理并使之 稳定 ,然后通过运算放大器 TLE2022和 TIP122 实现高斜升率 和高增益带宽, 使相位反转、低失调电压并 输出 稳定 放大的 电压。 图 316 稳压控制与输出电路 输出短路保护电路模块 将 220V的交流电通过二极管整流桥后整流得到正负 40V 的直流电压 ,然后又通过三端稳压器 7815和 7915得到正负 15V的直流电压,在通过 7805得到正 5V的直流电压,为系统中的电源供电。 后面部分是模拟单片机短路的情况, 正常时 D1 亮(绿色)表示系统正常工作, MCU短路时,此时 D2亮(红色)。 图 317 MCU短路保护 电路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思路 当系统上电,立刻进行初始化,分别是端口初始化, D/A、 AD初始化,定时器初始化;然后系统默认电压,默认电流。 基本思路:按键扫描 → D/A 转换、电压 /电流数值显示 → 读 A/D转换并比较纠正电压 /电流数值显示 → 按键扫描,按前述循环。 系统软件流程 软件 流程图如图 41 示,负责与各子程序模块的接口和检查键盘功能号。 程序运行后,开始检测是否有键按下,若有则进入设定 按键功能。 液晶 LCD1602 直接显示 CPU 设定的数值,使 CPU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系统不断采集外部数据,经过相关运算、分析,然后发出命令对实际值进行相应的修正,控制输出电压可调、稳定。 图 41 软件 流程图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误差分析 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 在 测试软件 keil uvision3中 编制完 C语言后, 编译结果如下: 系统初始化 按键检测 粗调。 细调。 N Y 粗 调加。 Y D/A 子程序 粗调加子程序 N 粗调减子程序 细 调加。 Y 细调加子程序 Y N 细调减子程序 N A/D 子程序 显示 结果显示 ,程序 没有 错误, 有 4个警告, 加以改正,再次进行调试。 通过上述简单的测试,证明此次设计的程序基 本上正确无误。 然后,将程序的 hex文件加载到仿真电路 单片机AT89C52中,查看系统电路的运行情况;如果程序逻辑有问题可进一步修改,直到系统正常运行。 硬件仿真测试 测量结果 第一行显示: V:00:000 A:00:000,表示现实的当前电压值与电流值 第二行显示: W: 00: 000 power/CUadjust/XIadjust W:表示当前的功率 Power:表示系统上电开始工作 CUadjust:表示系统处于粗调模式 XIadjust:表示系统处于细调模式 表 51 电压测试表 显示电压值( V) 实测电压值( V) 误差( V) 0 0 系统由于刚开启时在电压方面不稳定,存在一定误差,但是单片机立刻会对其进行控制,使系统再次稳定。 误差 分析 从电路的原理框图可以看出,系统的误差 来源可能与 器件和线路 的 温漂、不稳定等 因素 引起。 绝对误差:△ U=( +) /9= 相对误差: ra=△ U/U=(+)=% 线性度: rl=△ Lmax/Y=第六章 结论 经过 这段时间 的艰苦奋战,我最终完成了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最终成功的喜悦同样令我快乐。 此设计用 D/A和运算放大器做电源,即采用 D/A输出调节晶体管的偏值电流(电压)。 采用此方案能有效的缩短调节时间, 并能提高输出精度,经计算需要采用 8 位的 D/A芯片。 为了争取时间,降低成本,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的 AT89C52 单片机。 改变电压的大小,当单片机通过闭环负反馈调节回路的 A/D转换检测到电压没达到设定值时,将再次对输出电压进行调制,直到输出电压达到设定值;电压值理论上是线性变化的,不会产 生高次谐波,基本实现了任务书中的各项要求和目标,达到了此次毕业设计预期目的。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个人完成一个设计的能力,使我进一步了解毕业设计的基本知识,能领会和灵活运用毕业设计中目标任务、计划、过程控制、总结反馈等各 个环节所涉及的内容,并且具备了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对新挑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收集相关资料。 一方面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另一方面利用网上资源。 提高设计效率,遇到不解的疑惑与老师、其他同学及时沟通,以迅速解决设计中遇 到的问题。 尽早落实工作,剩下时间专心致志做好毕业设计。 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沟通、鼓励、支持。 本次设计过程中,对纹波也没有提出严格要求,所以常用的稳压集成电路就可以满足要求。 本设计输出的电压稳压精度高,可以用在对直流要求较高的设备上,或在实验室中当作试验电源使用。 本次设计的过程 中,我发现很多的问题,给我的感觉就是很难,很不顺手,看似原理比较简单的电路,要动手把它给设计出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经常动手设计过电路,还有资料的查找也是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的电路联系起来,这不论是对我们以后的就业还是学习,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我相信,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巩固了我们学习过的专业知识,也使我们把理论与实践从真正意义上结合了起来;考验了我们借助互联网络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组织材料的综合能力;从中 可以自我测验,认识到自己哪方面有欠缺、不足,以便于再日后的学习中得以改进、提高。 致谢 语 大学四年就快画上一个句号了,毕业设计是我在学校交的最后一份答卷。 在论文完成之际,感受收获的喜悦的同时,心中充满了更是感激之情。 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徐正坤老师。 感谢您在这段日子里对我亲切的关怀和悉心的指导。 由于自己自身知识有限,所以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最终定稿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在 徐 老师的耐心指导与督促之下,本论文经过多番修改终于顺利地完成。 这个过程由始至终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 借此机会, 我也感谢大学四年期间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感谢他们对我无私的教诲和帮助,感谢他们的谆谆教导。 同时,感谢家中的亲人对我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 最后还 要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予我精神支持和行动支持的同学们。 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 同时在你们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受益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邹红,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文涛,单片机语言 C51典型应用技术 [M],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 [4]胡松涛,自动控制原理 [M],北京:科学出版报社, [5]用单片机制作的直流稳压可调电源,电子世界, 2020年 11期 [6]马忠梅,单片机 C语言应用设计 [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2020 [7]王振红,电子综合设计实例集萃 [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8]杨欣,电子元器件与电路设计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9]Power Integration, semiconductior datasheets[R], 2020 附录一:系统整体原理图 系统整体原理图 附录二:系统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主程序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