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五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内容摘要:
中的重要性,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LC 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由最初的一位机发展为 8 位机。 随着微处理器 CPU 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在 PLC 应用,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 PLC。 进入 20实际 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 16 位和 32 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 PL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使 plc 概念、设计、性能价格比以及应用等发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远程 I/O 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人机界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现在 PLC 不仅能得心应手于 制造业自动化,而且还可以应用于连续生产的控制系统,所有这些已经使之成为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三大支柱之一,即使在现场总线技术成为自动化技术应用热点的今天, PLC 仍然是现场总线技术控制系统不可缺少的控制器。 大致总结一下, PLC 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第一台 PLC 问世到 20世纪 7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的 plc 功能简单,主要完成一般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功能,即顺序逻辑、定时和计数等,编程语言为梯形图。 2 崛起阶段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初期。 由于 PLC 在取代在取代继电器控制系统方面的卓越表现,所 以自从它在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开始普及应用后便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 PLC 再其控制方面增强了很多,例如数据处理、模拟量的控制等。 3 成熟阶段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初期。 这之前的 PLC 主要是单片机应用和小规模、小系统的应用;但随着对工业自动化技术水平、控制功能和 13 控制范围要求的提高,再大型的控制系统(如冶炼、饮料、造纸、烟草、纺织、污水处理等)中, PLC 也展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这些大规模、多控制的应用场合,就要求 PLC 控制系统必须具备通信和联网功能。 这个时期的 PLC 顺应时代要求,在大型 PLC 中一般都扩展上了遵守一定协议的通信接口。 4 飞速发展阶段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到 90 年代末期。 由于对模拟量的处理和网络通信功能的提高, PLC 控制系统在过程控制领域也开始大面积使用。 随着芯片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 PLC 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在 PLC 不论从体积上、人机界面功能、端子接线技术,还是从内在的性能(速度、存储容量等)、实现的功能(运动控制、通信网络、多级处理等)方面都远非过去的 PLC 可比。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使 PLC 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30%~40%之间。 5 开放性、标准化阶段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其实关于 PLC 开放性的工作在上世纪 80年代就已经展开;但受到各大公司的利益阻挠和技术标准化难度的影响,这项工作发展的并不顺利。 所以 plc 诞生后的 30 年里,各个在通信标准、编程语言方面都存在这不兼容的地方,这为在工业自动化实现互换性、互操作性和标准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现在随着棵可编程程序控制器国际标准 IEC61131 的逐步完善,特别是 IEC611313 标准的推广,使得 PLC 真正走入一个开放性和标准化的时代。 PLC 的发展趋势 PLC 总的发展趋势 是高集成度、小体积、大容量、高速度、易使用、高性能、信息化、软 PLC、标准化、与现场总线技术紧密结合等方向发展。 14 1 向小型化、专用化、低成本方向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型器件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价格却大幅度降低,使得 PLC 结构更为紧凑,操作使用十分简单。 从体积上讲,有些专用的微型 PLC 仅有一个香皂大小。 PLC 的功能不断增加,将原来大、中性 PLC才有的功能部分的转移到小型 PLC 上,如模拟量处理、复杂的功能指令和网络通信等。 PLC 的价格也不断下降,真正成为现在电气控制的不可替代的控制装置。 据统计,小型和微 型的 PLC 德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 70%~80%之间,所以对小型化的追求不会停止。 2 向大容量、高速度、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在大中型 PLC 采用多微处理器系统,有的仅用了 32 位微处理器,并集成了通信联网的功能,可同时进行多任务操作,运算速度、交换数据速度以及外设响应速度都有大幅度提高,存储容量大大增加,特别好似增加了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的功能。 为了适应工厂控制系统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日益有机结合的要求,信息技术也渗透到了 PLC 中,如设置开放的网络环境、支持 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 )技术 等等。 3 智能化模块的发展 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的控制功能, PLC 制造商开发出了许多智能的 I/O 模块。 这些模块本身带有 CPU,使得占用主 CPU 的时间很少,减少了对 PLC扫描速度的影响,提高了整个 PLC 控制系统的性能。 它们本身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控制功能,可以完成 PLC 的主 CPU难以兼容的功能。 由于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采取了可靠性和便利化的措施,所以简化了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和编程。 典型的智能化模块主要有高速计数米快、定位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闭环控制模块、以太网通信模块和各种现场总线通信模块等。 15 4 人机界面 的发展 HMI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LC 控制系统在HMI 方面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编程工具的发展 过去大部分中小型 PLC 仅提供手持式编程器,编程人员通过编程器与 PLC 打交道。 首先是把编制好的梯形图程序转化成语句表程序,然后使用一个编程器一个字符、一个字符的敲到 PLC 内部;另外调试时也只能通过编程器观察很少的信息。 现在编程器已被淘汰,基于 windows 的编程软件不仅可以对 PLC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即设置硬件的结构类型,各通信接口的参数等,而且可以再屏幕上可以直接生成和编辑梯形图、语句表、功能块图和顺序功能图程序,并且可以实现不同编程语言的转换,程序被编程后可下载到 PLC,也可以将用户程序上传到计算机。 编程软件的调试和监控功能一额远远超过手持式编程器,可以通过编程软件中的监视功能实时观察 PLC 内部各存储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为诊断分析 PLC 程序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 2)功能强大,价格低廉的 HMI 过去在 PLC 控制系统中进行参数的设定和显示时非常麻烦,对输入设定参数要使用大量的拨码开关组,对输出显示要使用数码管,它们。基于plc五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相关推荐
一是可靠性差,排除故障困难。 继电器控制系统是接触控制,长期使用后机械性 触点易损坏。 如果某个继电器损坏,甚至某一个继电器中的某一对触点接触不良,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查找和排除故障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二是灵活性差,总体成本较高。 继电器本身并不贵,但是控制柜内部的安装、接线工作量极大,因此整个控制柜的价格是相当的高。 如果工艺要求发生变化
业论文(设计) 封皮样式 ........................... 27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28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 ................................... 30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书 ...................................
D 模 块 可 编 程 控 制 器 ( P L C ) 通 讯 模 块压 力变 送 器故 障 、 状 态等 量 输 入报 警 、 控 制等 量 输 出人 机 界 面上 位 机 、组 态 等变 频 器水 泵 机 组软 启 动 、 自耦 变 压 器 图 31 系统的电气控制总框图 由以上系统电气总框图可以看出 ,该系统的主要硬件设备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 PLC 及其扩展模 块、 (2) 变频器
容量等,因此限制着控制规模。 I/O 模块 PLC 与电气回路的接口,是通过输入输出部分( I/O)完成的。 I/O模块集成了 PLC 的 I/O 电路,其输入暂存器反映输入信号状态,输出点反映输出锁存器状态。 输入模块将电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进入 PLC 系统,输出模块相反。 I/O分为开关量输入( DI),开关量输出( DO),模拟量输入( AI),模拟量输出( AO)等模块。
一种形式,其基本框图如图 所示。 显 示打 印记 录报 警微 型计 算机接 口接 口输 入 通 道输 出 通 道检 测 元 件执 行 器工业对象设 定 值 图 DDC 系统构成 框图 PID 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PID 的基本组成 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 称 PID 控制, PID(比例积分微分)英文全称为 Proportion
码遥 控 接 收 器遥 控 发 射 器 图 遥控接收框图 由 0、 1组成的 32 位 的 二进制码 在 经 过特定的恒定 载频 再一次进行调试,用来提高它的发射 效率, 以减小对能源的浪费。 经此过程以后才会用发射管对外发射信号。 遥控编码 是由连续的 32 个二进制数字组成 , 前 16 个二进制 数字作为识别码 , 用来区分不同的遥控对象 , 以避免不同遥控器所发出的命令互相干扰。 后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