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的汉字式lcd滚动显示论文内容摘要:

源的灯管,而在液晶显示屏背面有一块背光板(或称匀光板)和反光膜,背光板是由荧光物质组成的可以发射光线,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均匀的背景光源。 背光板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第一层偏振过滤层之后进入包含 成千上万液晶液滴的液晶层。 液晶层中的液滴都被包含在细小的单元格结构中,一个或多个单元格构成屏幕上的一个 像素。 在玻璃板与液晶材料之间是透明的电极,电极分为行和列,在行与列的交叉点上,通过改变电 压而改变液晶的旋光状态,液晶材料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个小的光阀。 在液晶材料周边是控制电路部分和 驱动电路 部分。 当 LCD 中的电极产生电场时,液晶分子就会产生扭曲,从而将穿越其中的光线进行有规则的折射,然后经过第二层过滤层的过滤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液晶显示技术 也存在弱点和技术瓶颈,与 CRT 显示器相比亮度、画面均匀度、 可视角度 和反应时间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其中反应时间和可视角度均取决于 液晶面板 的质量,画面均匀度和辅助光学模块有很大关系。 对于液晶显示器来说,亮度往往和他的背板光源有关。 背板光源越亮,整个液晶显示器的 亮度也会随之提高。 而在早期的液晶显示器中,因为只使用 2 个冷光源灯管,往往会造成亮度不均匀等现象,同时明亮度也不尽人意。 一直到后来使用 4 个冷光源灯管产品的推出,才有很大的改善。 8 信号反应时间也就是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单元响应延迟。 实际上就是指的液晶单元从一种分子排列状态转变成另外一种分子排列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响应时间愈小愈好,它反应了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屏幕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速度。 响应时间越小则使用者在看运动画面时不会出现尾影拖拽的感觉。 有些厂商会通过将液晶体内的导电离子浓度降低来实现信 号的快速响应,但其色彩饱和度、亮度、对比度就会产生相应的降低,甚至产生偏色的现象。 这样信号反应时间上去了,但却牺牲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有些厂商采用的是在显示电路中加入了一片 IC 图像输出控制芯片,专门对显示信号进行处理的方法来实现的。 IC芯片可以根据 VGA 输出显卡信号频率,调整信号响应时间。 由于没有改变液晶体的物理性质,因此对其亮度、对比度、 色彩饱和度都没有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华硕、三星、 LG等技术型厂商的液晶产品画面效果更好的原因,但是这种方法的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 由上便可看出,液晶面板的质量并不能 完全代表液晶显示器的品质,没有出色的显示电路配合,再好的面板也不能做出性能优异的液晶显示器。 随着 LCD 产品产量的增加、成本的下降,液晶显示器会大量普及。 3. LCD 的主要参数 ① 对比度 LCD 制造时选用的控制 IC、滤光片和定向膜等配件,与面板的对比度有关,对一般用户而言,对比度能够达到 350:1 就足够了,但在专业领域这样的对比度平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相对 CRT 显示器 轻易达到 500: 1 甚至更高的对比度而言,只有高档液晶显示器才能达到这样如此程度。 市场上三星、华硕、 LG 等一线品牌如今的 LCD 显示器 均可 以达到 1000: 1 对比度这一级别,但是由于对比度很难通过仪器准确测量,所以挑的时候还是要自己亲自去看才行。 提示:对比度很重要,可以说是选取液晶的一个比 亮点 更重要的指标,当你了解到你的客户买的液晶是用来娱乐看影碟,你们就可以强调对比度比无 坏点 更重要,我们在看流媒体时,一般片源亮度不大,但要看出人物场景的明暗对比,头发丝灰到黑的质感变化,就要靠对比度的高低来显现了,测试软件中的 256 级灰度测试中在平视时能看清楚更多的小灰格即是对比度好 ! ② 亮度 LCD 是一种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物质,本身是不能发 光的,需借助要额外的光源才行。 因此,灯管数目关系着液晶显示器亮度。 最早的液晶显示器只有上下两个灯管,发展到现在,普及型的最低也是四灯,高端的是六灯。 四灯管设计分为三种摆放形式:一种是四个边各有一个灯管,但缺点是中间会出现黑影,解决的方法就是由上到下四个灯管平排列的方式,最后一种是 “U” 型的摆放形式,其实是两灯变相产生的两根灯管。 六灯管设计实际使用的是三根灯管,厂商将三根灯管都弯成 “U” 型,然后平行放置,以达到六根灯管的效果。 提示:亮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越亮的液晶给人很远一看,就从一排液晶墙中脱 颖而出,我们在 CRT 中经常见到的高亮技术( 优派 叫高亮,飞利浦叫显亮, 明基 叫锐彩)都是通过加大阴罩管的电流,轰击荧光粉,产生更亮的效果,这样的技术,一般是以牺牲画质,和 显示器 的寿命来换取的,所有采用此类技术的产品在缺省状态下都是普亮的,总要按个钮才能实行,按一下 3X 亮玩游戏。 再按一变成 5X 亮看影碟,仔细一看都变糊了,要看文本还得老实的回到普通的文本模式,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让大家不要常用高亮. LCD 显示亮度的原理和 CRT 不一样,他们 是靠面板后面的背光灯管的亮度来实现的.所以灯管要设计的多,发光才会均匀.早期卖液晶时和别人说液晶是三根已 9 是很牛的事了,但当时奇美 CRV,就搞出了一个六灯管技术,其实也就是把三管弯成了 ”U” 型,变成了所谓的六根;这样的六灯管设计,加上灯管发光本身就很强,面板就看到很亮,这样的代表作在优派中以 VA712 为代表;但所有高亮的面板都会有一个致命伤,屏会 漏光 ,这个术语一般人很少提及,编者个人认为他很重要,漏光是指在全黑的屏幕下,液晶不是黑的,而是发白发灰.所以好的液晶不要一味的强调亮度,而是要多强调对比度,优派的 VP 和 VG 系列就是不讲亮度,讲对比度的产品。 ③ 信号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指的是液晶显示器对于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也就是液晶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的反应时间 ,通常是以毫秒( ms)为单位。 要说清这一点我们还要从人眼对动态图像的感知谈起。 人眼存在 “ 视觉残留 ” 的现象,高速运动的画面在人脑中会形成短暂的印象。 动画片、电影等一直到现在最新的游戏正是应用了视觉残留的原理,让一系列渐变的图像在人眼前快速连续显示,便形成动态的影像。 人能够接受的画面显示速度一般为每秒 24张,这也是电影每秒 24帧播放速度的由来,如果显示速度低于这 一标准,人就会明显感到画面的停顿和不适。 按照这一指标计算,每张画面显示的时间需要小于40ms。 这样,对于液晶显示器来说,响应时间 40ms 就成了一道坎,低于 40ms 的显示器便会出现明显的画面闪烁现象,让人感觉眼花。 要是想让图像画面达到不闪的程度,则就最好要达到每秒 60 帧的速度。 我用一个很简单的公式算出相应反应时间下的每秒画面数如下: 响应时间 30ms=1/=每秒约显示 33 帧画面 响应时间 25ms=1/=每秒约显示 40 帧画面 响应时间 16ms=1/=每秒约显示 63 帧画面 响应时间 12ms=1/=每秒约显示 83 帧画面 响应时间 8ms=1/=每秒约显示 125 帧画面 响应时间 4ms=1/=每秒约显示 250 帧画面 响应时间 3ms=1/=每秒约显示 333 帧画面 响应时间 2ms=1/=每秒约显示 500 帧画面 响应时间 1ms=1/=每秒约显示 1000 帧画面 提示: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了响应时间与画面帧数的关系。 由此看来响应时间是越短越 好。 当时液晶市场刚启动时响应时间最低的接受范围是 35ms,主要是以 EIZO为代表的产品,后来明基的 FP 系列推出来到 25毫秒,从 33 帧到 40 帧基本上感觉不出来 ,真正有质的变化是 16MS,每秒显示 63 帧,以能应付电影,一般游戏的要求,所以到现在为止 16MS 也不算过时 ,随着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