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设计精品]课题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内容摘要:

的方法来加以实施。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智力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成功智力,只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就可以获得。 因此,学校为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教师把相应的训练整合于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就可以获得成功智力。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12 月 12 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 具有成功 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运用这些能力”。 人类思维的发展以及由其推动的社会的进步,无不依靠的是人的分析思考、创造发明和贯彻实践的能力。 所以,如若从智力或智慧的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创造和实践正是最具代表的智力的核心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就是旨在构建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实践性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斯腾伯格认 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不仅具有分析性能力,往往更多地是运用实践、创造能力去选择环境、适应环境、创造环境,并最终获得成功。 1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实施个性化教学,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1. 1. 5 阅读理论 1. 1. 5. 1 阅读的本质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利用已获取的信息、已知的知识和判断力,进行辨证思维的过程;是读者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并从中获取意义的逆向思维过程。 2Goodman( 1967)提出了阅读是 “ 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 ”。 他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 ,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并不信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 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 有很多研究 (Mikulecky,1985。 Long amp。 Richards,1987。 and Cohen 1990)也认为阅读过程由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模式来引导: “ 自下而上处理模式 ”( bottomup)和 “ 自上而下处理模式 ” ( topdown)。 前者由输入的数据引发,因而又被称为 “ 数据驱动 ” ( data driver)。 它指的 是利用文本内容和结构通过解码来获得信息;相反,利用背景知识和推理技巧来获知文本信息和预测 学习材料 的处理方法,则被称为 “ 自上而下处理模式 ” 或是 “ 概念驱动 ” 1高亚兵 , 成功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国教育学刊 , 2020 年第 2 期 2 杨素珍 , 国外阅读理论研究概述 , 淮阴师专学报 , 1995 年第 4 期 13 ( conceptdriven)。 这两种模式通常同时出现在阅读过程中,都强调了对 学习材料 的认知理解 、发现、探究。 但是这两种理论又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为弥补其局限性, 一般采用 “ 综合或交替模式 ” ,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并处理获得的文本信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1. 1. 5. 2 图式理论 1781 年,伊曼纽尔康特( Immanuel Kant)首先提出了图式论 ( schema theory),他认为新信息、新概念及新思想只有在与个人已经具有的知识有关联时,才会产生意义。 这个理论后来受到巴列特( Barlett,1932)等心理学家的重视并进一步发展。 图式理论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 Rumelhart)等人作了大量的研究后建立并发展起来。 该理论认为:任何文本,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自身并不会传递任何意思。 它只为听者或读者提供指导,使其可以根据自身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来恢复或构建文本的意思。 这种在过去获得的知识结构被称为图式( schemata)。 图式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是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是认识框架。 每个人依据过去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及影响,在脑中记录下了无数知识(即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在大脑中按情景分门别类,组成了图式。 图式知识五花八门,可以是语言学知识,也可以是科学知识,是一个人的知识总和。 为人们对事物的科学的判断、假说、预测提供依据和参考,使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能够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图式对他理解新事物有重大影响。 人们必须把储存于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新事物联系起来,依靠这些图式去理解和解释新事物,当输入的信息与 头脑中的图式相吻合,理解取得了成功,反之,则理解失败。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案的使用的就是以阅读理论和图式理论的为基础,并加以学科化的拓展和延伸。 1. 1. 6 多元智能理论 哈佛大学的霍华德 •加德纳教授,综合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等科学概念,创立了 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多种智能的组合, 14 多元智能本身不是教育目标,而是一种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 2 它的主要功能可以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如对历史、艺术、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并且达成某些目标如: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如对历史、艺术、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 促使人们关注传统的知识和价值观。 多元智能 理论最重要的目的和作用,是促使智能观念的更新,使社会珍视更广泛的人类的智力潜能 、 成就 以及 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 1. 2 国外研究述评 1. 2. 1 美国学者萨奇曼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形态的特征是“探究”和训练,在学生进入科学研究过程之前,对其进行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的短期训练,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技能。 其探究训练模式的 体系可分为五阶段: 学生面对问题,遭遇疑难情景 搜集资料:确认探究对象及其情景的性质 搜集资料:实验分离相关变量 组织并提出规律或做出解释 分析探究过程,形成有效的探究策略 1. 2. 2 美国“网络探究学习”( Webquest)方案 美国“网络探究学习”( Webquest)方案是 1995 年由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 Bernie Dodge )和汤姆马奇( Tom March)创立,目前全球已有数以千计的教师建立了自己的 Webquest 课程网页,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 “ Web”是“网络”的意思,“ 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WebQuest 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又称为“网络专题调查”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这种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探究式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学习等等密切相关。 1. 2. 3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15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 PBL 称作问题式学习 ),1969 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首创。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 此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性,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 PBL中的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是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第三,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 分析和解决问题;第四,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 PBL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性交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1. 2. 4 MiniQuest MiniQuest 是由教师设计的在线教学模块,它使学生参与到一个真实主题或问题的研究中,目的是为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 具体讲,MiniQuest 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 从而提升学习者成功地遨游高度未组织环境(例如:因特网)的能力。 MiniQuest 的类型分为三种: 能够运用在一个课程单元的开始 (发现型 MiniQuest): 用来引导学习者进入一个特别的课程单元 ;中间( 探索型 MiniQuest): 涉及到理解概念或课程目标所必须知识内容的获取 ; 结束 (终极型 MiniQuest): 要求学习者运用那些来自其他类型 MiniQuest学习、或从另外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获得的内容信息回答一些更为深入的本质的问题。 1 1. 3 国内研究述评 回顾我国中小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 5080 年代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 90 年代初的活动课程中的探究活动, 1997 年上海“二期课改”的启动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在国内各级学校正式开展并深入开展。 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对探究性学习研究的观点。 就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湖北省教 育科学研究所 叶 平认为探究性 (研究性 )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 1 16 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了“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 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它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也可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形式。 广西教育学院文可义 提出 特定的育人目标、特有的生成性目标和变革学习方式的目标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色;目标的构成因素为情意态度、能力因素、知识维度和学习方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 郝志军提出 探究性教学 的实质是发展学生精神生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主体生命活动的展现过程,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施展的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陆宏 认为 研究性学习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课题组 的 罗星凯 、 李萍昌 认为 探究式教学和教学资源要尽可能包含所有的 以下 五个基本特征,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探究的教育功能 :一、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二、 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三、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 答。 四、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五、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的 张崇善 提出 探究式课堂教学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破除 “ 自我中心 ” ,促使教师在探究中 “ 自我发展 ”。 就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认识中出现的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徐学福提出了应纠正 对探究学习 的 三种认识偏差:将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相混淆、认为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果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对立。 曹楚清 提出了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 : 选题 ── 什么问题都探究 ; 过程 ── 重形式轻主体 ; 评价 ── 重认知轻情意。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的 任长松 对 探究式学习 提出了 18 条原则。 原则 要求 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不仅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 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 把探究式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 在国内各级地区和学校也开展了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山东省 淄博 市 张店区第二中学 的“ 互动 探究式课堂教学 ” 的实验与研究 , 张店七中 的“ 主体探究活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昆山市正仪中心校的“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 17 探究习惯的研究》;威海市 课题组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潍坊市奎文区课题组“自主探索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南京市 2020 年中学生物教研室申报的课题也为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2.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课题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18 2. 1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它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选择 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等手段,收集大量的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 ,对课题展开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