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王国qsy1241-20xx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范内容摘要:

集团 公 司安全环保部组织制定、管理 和维护本标准。 专业 分 公司组织推行、实施本标准。 企业 根 据本标准 制 定、管理 和 维护本单 位 的动火作 业 管理程序 , 企业相关 职 能部门具 体 负责本程 序的执行,并提供培训、监督和考核。 企业 HSE 部门对动 火 作业管理程序的执行提供咨询、支持和审核。 企业 基 层单位执行本单位动火作业管理程序,并提出改进建议。 员工 接 受动火作业培训,执行动火作业管理程序,参加动火作业审核,并提出改进建议。 5 管理要求 基本 要 求 动 火 作业实行作业许可 , 除在规定的场所外 , 在任何时 间 、 地点进行动火作业时 , 应办理动火作 业许可证。 动火作业许可证参见附录 A。 动 火 作业前,应辨识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安全措施,必要时编制安全工作方案。 凡 是 没有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 , 没有落实安全措施或安全工作方案 , 未设现场动火监护人以及安 全工作方案有变动且未经批准的,禁止动火。 Q/SY 1241— 2020 2 动 火 作业许可 证 是动火现 场 操作依据 , 只限在同 类 介质、同 一 设备(管线 ) 、指定的 措 施和时间 范围内使用,不得涂改、代签。 处 于 运行状态的生产作业区域内,凡能拆移的动火部件,应拆移 到安全地点动火。 在 带 有可燃 、 有毒介质的容器 、 设备和管线上不允许动火。 确属生产需要应动火时 , 应制定可靠 的安全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后方可动火。 企 业 可结合实际情况,对动火作业实行分级管理。 动火 作 业前准备 风 险 评估 申请动火作业前,作业单位应针对动火作业内容、作业环境、作业人员资质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具体执行 Q/SY12382020。 系 统 隔离 动 火 施工区域应设置警戒 , 严禁与动火作业无关人员或车 辆进入动火区域 , 必要时动火现场应 配备消防车及医疗救护设备和器材。 与 动 火点相连的管线应进行可靠的隔离 、 封堵或拆除处理。 动火前应首先切断物料来源并加盲 板或断开,经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后,打开人孔,通风换气。 与 动 火点直接相连的阀门应上锁挂牌;动火作业区域内的设备、设施须由生产单位人员操作。 储 存 氧气的容器 、 管道 、 设备应与动火点隔绝 (加 盲 板 ), 动火 前 应置换 , 保证系统氧含量不大 于 %(V/V)。 距 离 动火点 30m 内不准有液态烃或低闪点油品泄漏 ; 半径 15m 内 不准有其他可燃物泄漏和暴露; 距动火点 15m 内所有的 漏 斗、排水口、各类井口、排气管、管道、地沟等应封严盖实。 动 火 作业需要管线打开的,具体执行 Q/SY12432020。 可 燃 气体检测 动 火 前气体检测时间距动火时间不应超过 30min。 安 全措施或安全工作方案中应规定动火过程 中的气体检测时间和频次。 动 火 作业前 , 应对作业区域或动火点可燃气体浓度进行检测 , 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或其 他类 似 手 段 进 行 分 析 时 ,被 测 的 可 燃气 体 或 可 燃液 体 蒸 气 浓度 应 小 于 其与 空 气 混 合爆 炸下 限 的 10%(LEL)。 使用色谱分析等分析手段时 , 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 4%(V/V) 时,其被测浓度应小于 %;当被 测 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 4%时,其被测浓度应 小于 %(V/V)。 需 要 动火的塔 、 罐 、 容器 、 槽车等设备和管线 , 清洗 、 置换和通风后 , 要检测可燃气体 、 有毒 有害气体、氧气浓度,达到许可作业浓度才能进行动火作业。 气 体 检测的位置和所采的样品应具有 代表性 , 必要时分析样 品 (采样分析 ) 应保留到动火结束。 用于检测 气 体 的 检测 仪 应 在 校验 有 效 期 内, 并 在 每 次使 用 前 与 其他 同 类 型 检测 仪 进 行 比对检 查,以确定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实施 动 火作业 动 火 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全措施或安全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作业。 动 火 作业人员在动火点的上风作业 , 应位于避开油气流可能喷射和封堵物射出的方位。 特殊情况, 应采取围隔作业并控制火花飞溅。 用 气 焊 (割 )动火作业时, 氧 气瓶与乙 炔 气瓶的间 隔 不小于 5m, 且乙炔气 瓶 严禁卧放 , 二者与 动 火作业地点距离不得小于 10m,并 不 准在烈日下曝晒。 在 动 火作业过程中 , 应根据安全工作方案中规定的气体检测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 填写检测记录, 注明检测的时间和检测结果。 动 火 作业过程中,动火监护人应坚守作业现场。 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