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xx年修改通报(初稿)及简要编写说明[1]选编内容摘要:
焰性材料应经认可,且在高温时不致产生过量的烟及毒性产物,这些材料应根据《耐火试验程序规则》确定。 ”:“ 厨房的所有舱壁及其衬板、天花板、衬档及隔热物等均应为不燃材料,其外露表面应为不燃材料或具有低播焰性。 处所内的厨柜等家具等应采用不燃材料制造,但外表面可敷设厚度不超过2mm的可燃装饰板。 ” 改为:“ 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和控制站内以及客船客舱阳台上使用的甲板基层敷料应为在高温时不易着火、不发生毒性和爆炸性危险的认可材料,这些材料应根据《耐火试验程序规则》确定。 ”:“ 生活用燃料的使用限制 除本节所规定的液化石油气和闪点不低于60℃的燃油外,其他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不应作为生活用燃料。 ”:“ 厨房和配膳间内的炉灶、微波炉和电磁炉等烹调设备均应可靠固定。 ”。 第3节 火灾的抑制、:“ 客船天井的保护(1)内含天井的整个主竖区应按其整体范围由感烟探测系统保护。 检查孔(1)客船天花板及舱壁的构造应在不降低其防火效能的情况下,能使消防巡逻人员探知隐蔽和不易到达之处的烟源,但认为不致产生失火危险的情况除外。 ” 改为:“ 主竖区(1)对单层甲板乘客区域面积大于800m2的Ⅰ型客滚船、Ⅱ型客滚船、船长大于等于50m的第2类客船及船长大于等于50m的餐饮趸船,其起居处所和服务处所内的船体、上层建筑和甲板室应以A60级分隔分为若干个主竖区。 阶层应减至最少,其隔热值也应为A60级分隔。 如果在主竖区分隔一侧的处所为开敞甲板处所,以及空舱、公共卫生间等极少或无失火危险的处所,则该主竖区分隔可为A0级;(2)只要实际可行,舱壁甲板以上形成主竖区限界面的舱壁,应与直接在舱壁甲板以下的水密分舱舱壁位于同一直线上。 每一主竖区的长度一般不超过40m,若为使其与水密分舱舱壁相一致,或者为了提供一个大型公共处所,此长度可放宽至48m;(3)这种舱壁应由甲板延伸至甲板,并延伸至船壳或其他限界面;(4)如果某一主竖区以水平A级分隔再分为若干水平区,则此项水平分隔应在相邻两个主竖区舱壁之间延伸,且延伸至船壳或其他外部限界面。 水平分隔的隔热值应符合上述(1)中主竖区的相关规定。 ”(1)①和②改为: “分隔相邻处所舱壁的耐火完整性 (1)①处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控制站①A—0cA—0A—15A—0A—60A—30A—60A—15nA—30走廊②CB—0B—0A—60A—15A—0A—60A—0nA—0起居处所(卫生处所除外)③CB—0A60A—15A—0A—60A—0nA—30梯道④B—0A—60A—15A—0A—60A—0nA—0重要机器处所⑤*A—30A—60A—15nA—60具有失火危险的服务处所⑥*A—60A—60滚装处所⑦A—0A—60集合站和外部脱险通道⑧m*注:c——注有上角“c”者,分隔驾驶室和海图室的舱壁可以为“B—0”级;n——载运在油箱内备有闪点超过60℃(闭杯试验)的自用燃料车辆的船舶(如Ⅱ型客滚船),可采用两个等级中的较低值;*——注有“*”者,该分隔应为钢或其他等效材料,但不要求为“A”级;m——空载水线之上的舷侧、位于救生艇筏和紧急撤离系统登乘区域下方且相邻的上层建筑和甲板室舷侧可为A0级。 若为外部集合站,则面向集合站的舱壁可为“A—0”级。 分隔相邻处所甲板的耐火完整性 (1)②甲板上处所甲板下处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控制站①A—0A—0A—0A—0—A—0A—15A—0走廊②A—0A—0A—0A—0—A—0A—0A—0起居处所(卫生处所除外)③A—0A—0A—0A—0—A—0A—15A—30梯道④A—0A—0A—0*—A—0A—0A—0重要机器处所⑤A—60A—60A—60A—60—A—60A—60A—15nA—60具有失火危险的服务处所⑥A—30A—15A—0A—15A—0A—0—*A—30A—15nA—30滚装处所⑦A—60A—60A—15A—60A—15A—0—A—60A—15nA—0A—60集合站和外部脱险通道⑧A—0A—0A—0A—0—A—30A—60A—0注:n——载运在油箱内备有闪点超过60℃(闭杯试验)的自用燃料车辆的船舶(如Ⅱ型客滚船),可采用两个等级中的较低值;*——注有“*”者,该分隔应为钢或其他等效材料,但不要求为“A”级;” (1)(1)①(1)②的说明⑦的后面,新增⑧如下:“⑧ 集合站和外部脱险通道内部和外部集合站。 救生艇筏存放区。 用作脱险通道的外部梯道和外部走道。 用作救生艇筏登乘的开敞甲板处所和围蔽甲板处所。 空载水线之上的舷侧、位于救生艇筏和紧急撤离系统登乘区域下方且相邻的上层建筑和甲板室舷侧。 ”(2)④改为:“(2)④ 起居处所与走廊或梯道之间的舱壁,应为“B0”级分隔的结构,但航行时间不超过2h或单程航程不超过20km的客渡船和游览船除外;”(4)如下:“(4)上述(1)和(2)已述船舶除外,其他设有卧铺客船的起居处所内的梯道和走廊与相邻起居处所、重要机器处所及具有失火危险的服务处所等之间的舱壁和甲板,应至少为“B0”级分隔的结构。 ”(4)删除。 :“ 如果通风导管必须穿过主竖区分隔,应在分隔邻近处装设挡火闸。 挡火闸应能自动工作,还应能在舱壁或甲板的两侧手动关闭。 挡火闸上应装有指示器,以指明其是否打开或关闭。 、。 :“ 烟气的控制 客船天井应装设排烟系统。 该排烟系统应由所要求的感烟探测系统启动,并能够手动控制。 风机的容量应能在10min或更短的时间内将该处所容纳的全部烟气排出。 封闭在天花板、镶板或衬板后面的空隙应以紧密安装的、间距不超过14m的挡风条加以适当分隔。 挡风条应由不燃材料制成。 在水平方向上,挡风条应与舱室限界面保持同一垂直平面内。 在垂直方向上,此类封闭空隙,包括梯道、围壁通道等衬板后面的空隙在内,应在每层甲板处加以封堵。 ”:“ 客船客舱阳台的布置 分隔相邻客舱阳台的非承重局部舱壁应能够由船员从每一侧打开以便灭火。 ”第5节 脱 险 改为:“ 乘客及船员起居处所和通常有船员的处所,应设有由走廊和梯道组成的、随时可用的脱险通道。 脱险通道应通至便于人员撤离船舶的开敞甲板。 若船上配备了集体救生设备,则其走廊和梯道的布置尚应使船上人员能够到达集合站和救生设备登乘处所在的甲板。 ”~:“ 构成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和控制站的每一水密舱室和每一主竖区等限界处所或处所群均应设有2条脱险通道。 脱险通道和居住舱室通向开敞甲板出入口的门应为向外开启。 当居住舱室的人员不超过4人,若门向外开时,对作业造成妨碍或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的起居处所的门可允许向内开启。 居住舱室通向其专属阳台的门不必向外开启。 所有围蔽的公共处所均应设有两个相互远离的出入口。 面积不超过20m2,且人员不多于10人的公共处所可设置1个出入口。 除另有明确规定外,禁止设置只有1条脱险通道的走廊、门厅或局部走廊。 可以设置深度不超过宽度的一段局部走廊,其可视为凹入或局部延伸。 起居处所内的梯道,其净宽度应不小于900mm。 梯道环围应直接通至走廊。 ” 改为:“ 贯穿甲板的公共处所在每层甲板处应设有两个相互远离的出入口,经该出入口应能进入脱险通道。 ”第4章 救生设备第1节 一般规定(10)如下:“(10)集合站——系指船上予以特别保护,在紧急情况下用于乘客集合的区域。 ” (11)如下:“(11)登乘站——系指登乘集体救生设备的地方。 登乘站如有足够的场地并能安全进行乘客集合行动则可以用作集合站。 ” (12)如下: “(12)船上总人数——系指船上乘客、船长、船员和在船上从事任何职业或参与该船业务工作的人员人数的总和。 ” 第2节 救生设备的配备定额 改为:“ 救生衣、个人救生浮具的配备(1)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船舶。 (2)应为值班人员配备足够数量的救生衣,供值班人员使用的救生衣应存放在驾驶室、机舱控制室和任何其它有人值班的地方。 (3)客船附加要求① 客船应配备至少为船上乘客总数10%的适合儿童穿着的救生衣;其中,游览船和船长小于60m的客船应为每个儿童配备(或调配)1件救生衣; ② 客船如设有卧席客舱,还应在公共处所配备不少于船上乘客总数5%的救生衣; ③ 每艘客船还应配备不少于船上乘客总数5%的救生衣。 这些救生衣应存放在甲板上或集合站明显易见的地方; ④ 经船舶检验机构同意,第5类客船(游览船、旅游船和航行于J级航段的客船除外)可按下表配备适量的个人救生浮具,其中儿童救生衣应符合上述①的规定: 占船上乘客总数的百分比(%)第3类客船第4类客船第5类客船救生衣个人救生浮具救生衣个人救生浮具救生衣个人救生浮具703060403070注:经船舶检验机构同意,航行于非急流航段的第5类客船,可用个人救生浮具代替救生衣。 ⑤ 航行于A级航区、J1或J2级航段的第1类客船应至少在20%救生衣上配备救生灯。 ” 改为:“ 救生圈的配备 客船(1) (1)配备救生圈。 (1)船长L(m)救生圈最少数量(只)20≤L<45445≤L<60860≤L<12012L≥12018 注:①除表中规定外,乘客用开敞甲板还应在两舷增配适量救生圈,其间距应不超过20m; ②船上不少于总数一半的救生圈应配备1根长度不小于30m、直径为8~11mm的可浮救生索; ③如船舶在夜间航行,船上不少于总数一半的救生圈应设有自亮灯,设有自亮灯的救生圈不应装设可浮救生索。 ” 货船(1)(1)配备救生圈。 (1)船长L(m)救生圈总数其中带自亮灯其中带可浮救生索45L≥2041375L≥45633100L≥75844150L≥1001055 注:①(1)中注②和注③的要求; ②非自航货船如设置船员,应按照上表配备救生圈。 改为:“ 集体救生设备的配备 客船(1)除另有规定外,船长大于等于60m的第1类客船应配备1艘机动救生艇和容量至少为船上总人数110%的开敞式两面可用气胀式救生筏(至少2只)。 (2)船长大于等于60m的其它客船应按船上总人数的30%配备集体救生设备。 (3)船长大于等于60m的车客渡船应按船上总人数的20%配备集体救生设备。 (4)航行于三峡库区且船长大于等于60m的客船应按上述(1)的要求配备救生艇和救生筏。 (5)船长大于等于60m的Ⅱ型客滚船应配备1艘机动救生艇和容量至少为船上总人数110%的开敞式两面可用气胀式救生筏或多人用救生浮具。 第3节 救生设备的存放、降落、登乘、回收和检修 (3)删除。 改为:“ 每艘客船应设置供船上所有乘客使用的集合站,客船的集合站和登乘站应满足下列要求:(1)集合站应设在紧靠登乘站的地方,并可使乘客易于到达登乘站,除非其与登乘站设在同一位置;(2)集合站和登乘站均应设在容易从起居处所和工作区域到达的地方,并应位于限界线上方;(3)从集合站应能安全到达船舶两舷的救生设备存放处;(4)通往集合站的路线应设有发光指示标志,(18)决议通过的、(70)决议修正的《与救生设备和装置有关的符号》。 ;(5)集合站的总面积AS应不小于下式计算所得之值: AS=Pmax m2式中:Pmax——船舶最大核定乘客人数。 (6)每个集合站的面积应大于10m2;(7)与集合站邻近的乘客舱室和公共处所可计入该集合站的甲板面积;(8)用作集合站的乘客舱室或公共处所如设有活动式家具,该家具应予以适当固定防止滑移;(9)用作集合站的乘客舱室或公共处所如设有固定式座椅,在按照上述(5)计算集合站的总面积时可不计入相应的乘员人数。 但该固定式座椅对应的人数应不大于该舱室或处所内无障碍场地可供集合的人数;(10)在任何情况下按照上述(9)对集合人数进行折减后,按照上述(5)计算的集合站总面积应足以容纳船上至少50%最大核定乘客人数。 ” 改为:“ 船舶应设有便于艇、筏释放人员登入救生艇、筏、救生舢板的登乘装置。 ” 改为:“ 货船集体救生设备的每处登乘站或每相邻两处登乘站均应设置1具经认可的登乘梯,以供船上人员登入降落到水面上的集体救生设备。 ” (1)改为:“(1),应配置登乘梯或紧急撤离系统或二者的等效设施,以供船上人员登入降落到水面上的集体救生设备。 ” 改为:“ 在通往救生艇、筏等集体救生设备存放处的所有通道、梯口和出口,连同集合站、登乘站和集体救生设备存放处所及其降落的水域应提供应急照明。 ” 新增第5节如下:“第5节 客船船长决策支持系统 一般要求 船长大于等于60m的第2和3类客船应在驾驶室设有一个处理紧急情况的应急。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xx年修改通报(初稿)及简要编写说明[1]选编
相关推荐
har p) {uchar a=0。 uchar b=0。 for(。 ap。 a++) {for(。 b8000。 b++) {。 } } } //call this routine to initialise all peripherals void init_devices(void)//初始化单片机 { //stop errant interrupts until set up
3。 82 《土力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大纲 83 《土木工程 CAD》上机实验教学大纲 84 《岩土工程概论》实验教学大纲 86 《财务管理》实验教学大纲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88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90 《电工学》实验教学大纲 92 《材料力学 B》实验教学大纲 94 《材料力学 A》实验教学大纲 95 《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96
生 活 污 水 污 泥 生 活 污 水污泥 生活污水及 工业废水混 合污泥 生活污水及 工业废水混 合污泥 生活污水及 工业废水混 合污泥 生 活 污水及 工 业 废水 混 合污泥 环 境安全 性评价 污染因子 恶臭 病原微生物 恶臭 病 原 微 生物 恶臭 烟气 恶臭 烟气 恶臭 重金属 恶臭 重金属 安全性 总体安全 总 体 安 全 总体安全 总体安全 总体安全 总体安全 资 源循环
拿操作 流程录像 2 颈椎病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 颈椎病 患者 的颈椎医疗体操护理 实际工作场景的模拟情境,师生角色确定 2. 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 颈椎医疗体操 3. 能运用 颈椎医疗体操 护理颈椎病 熟悉 颈椎医疗体操操作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掌握 颈椎医疗体操 的操作方法 : 教师给出病案,明确要求,小组分析,填写本次任务分配安排表; 2. 任务完成的方式手段与步骤: 课外完成:
、相互激励的同时又能够让学习者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 这个过程,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技术以外的)应用于一个实际作品的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创作实 践的在网站中集成的评价平台 10 过程。 在作品创作中并不规定具体的主题内容,而是让学生可以选择他们熟悉和能发挥特长的材料来进行制作。 本课围绕作品的创作实践,对学生的作品展示,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相互协作、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过程
0、以下哪项不是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 ,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 2以下哪项关于技术学习过程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描述是错的: 2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 50 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 2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水平总体来说起步较低,隐形技术知识的存量相对较少,所以技术追赶要以理解与运用国外主流技术为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隐形技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