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5知识总结内容摘要:

2O等 ) 如: CH2=CH2+ Br2 → CH2BrCH2Br 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 氧化反应 1 燃烧: CnH2n+ 2n3 O2 n CO2 + n H2O 2 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R— CH=CH2 R— COOH + CO2 R1 CR2 CH R3 R1 COR2 + R3— COOH 3 催化氧化 : 2R— CH=CH2 + O2 2RR1 COR2 CH3 在臭氧和锌粉的作用下, C CR1H R2R3 COHR1 + COR3R2 (3) 加聚反应 3n+1 2 点燃 12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 二烯烃的加成反应:( 1, 4 一加成反应是主要的) CH2=CHCH=CH2 +2Br2 CH2BrCHBrCHBrCH2Br (2) 加聚反应: n CH2=CHCH=CH2 催化剂 H2C CH HC CH2 *n(顺丁橡胶 ) n H2C C CH CH2CH3 催化剂 H2C C CHCH3H2C n (聚异戊二烯 ) CH2=CHCH=CH2 +2Br2 CH2BrCHBrCHBrCH2Br 二、烯烃的顺反 异构 碳碳双键不能旋转 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 ,为 顺反异构 . : (1)具有 碳碳双键 (2)组成双键的每个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 三、炔烃: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称为炔烃。 乙炔的结构: 分子式: C2H2; 实验式: CH; 电子式: ; 结构式: HC≡ CH; 分子构型:直线型,键角: 180176。 乙炔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原理: CaC2+ 2H2O→ CH≡ CH↑+ Ca( OH) 2 (2)装置:固 液不加热制气装置。 (3)收集方法:排水法。 (4)注意事项:①为有效地控制产生气体的速度,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 ②点 燃乙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乙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实验室制的乙炔为什么会有臭味呢。 ( 1)因电石中含有 CaS、 Ca3P2等,也会与水反应,产生 H2S、 PH3等气体,所以乙炔气体会有难闻的臭味; ( 2)如何去除乙炔的臭味呢。 ( NaOH和 CuSO4溶液) ( 3) H2S对本实验有影响吗。 为什么。 H2S具有较强还原性 ,能与溴反应 ,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使其褪色,因而会对该实验造成干扰。 ( 4)为什么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 1)、因为碳化钙与水反应剧烈,启普发生器不易控制反应; 2)、反应放出大量热,启普 发生器是厚玻璃壁仪器,容易因胀缩不均,引起破碎 ; 3)、生成物 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状泡沫堵塞导气管和球形漏斗的下口; 4)、关闭导气阀后,水蒸气仍与电石作用,不能达到 “ 关之即停 ” 的目的 . 13 乙炔的性质 :乙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 ( 1)氧化反应 : ① 可燃性 (明亮带黑烟) 2C2H2 +5O2 4CO2 +2H2O ② 易被 KMnO4酸性溶液氧化 (叁键断裂) ( 2)加成反应 : 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CH≡ CH + 2Br2 → CHBr2CHBr2 ( 3)加聚反应:导电塑料 —— 聚乙炔 四、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来源:石油、天然气、煤等。 石油中含有 1~50 个碳原子的烷烃和环烷烃。 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而加以分离的技术。 分为常压分馏和减压分馏 石油通过常压分馏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和重油等;而(重油再进行)减压分馏得到润滑油、凡士林、石蜡等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烷烃。 通过石油催化裂化及裂解可以得到较多的轻质油和气态烯烃。 气态烯烃是最基本的化工原料;而催化重整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芳香烃 一、 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2)、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熔沸点低,易挥发,用冷水冷却,苯凝结成无晶体 (4)、苯有毒 苯的分子结构 (1) 分子式: C6H6 最简式 (实验式 ): CH ( 2)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 120176。 ( 3)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 40 10- 10m,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化学键。 (5) 结构简式(凯库勒式) (4) 结构式 苯的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不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三 .苯的化学性质⒈ 氧化反应2C 6 H 6 + 15O 2 12 C O 2 + 6H 2 O点燃现象: 明亮的火焰、浓烟 (含碳量大于乙烯)⒉ 取代反应① 卤代 + B r2 F e (溴苯) + H B r(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 取代反应 ○1 卤代 : 三 .苯的化学性质⒉ 取代反应① 卤代② 硝化 (苯分子中的 H 原子被硝基取代的反应)+ H O - NO 2 浓 H 2 SO 450 ℃ ~ 6 0 ℃ - NO 2(硝基苯)+ H 2 O+ B r 2 F e (溴苯) + H B r+ C l 2 Fe (氯苯) + H C l 溴代反应注意事项: 实验 现象:烧瓶内:液体微沸,烧瓶内充满有大量红棕色气体。 锥形瓶内:管口有白雾出现,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 加入 Fe粉是催化剂,但实质起作用的是 FeBr3 加入的必须是液溴,不能用溴水,苯不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只能是萃取作用。 或 CC CC CCHHHHHH 14 长直导管的作用是:导出 HBr气体和冷凝回流 纯净的溴苯为无色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新制得的粗溴苯往往为褐色,是因为溶解了未反应的溴。 欲除去杂质,应用 NaOH溶液洗液后再分液。 方程式: Br2+ 2NaOH== NaBr+ NaBrO+ H2O ○2 硝化 : 三 .苯的化学性质⒉ 取代反应① 卤代② 硝化 (苯分子中的 H 原子被硝基取代的反应)+ H O - NO 2 浓 H 2 SO 450 ℃ ~ 6 0 ℃ - NO 2(硝基苯)+ H 2 O+ B r 2 F e (溴苯) + H B r+ C l 2 Fe (氯苯) + H C l 硝基苯,无色,油状液体,苦杏仁味,有毒,密度 水,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药品添加顺序。 先浓硝酸,再浓硫酸冷却到 50℃以下,加苯 怎样控制反应温度在 60℃左右 ? 用水浴加热,水中插温度计 试管上方长导管的作用 ? 冷凝回流 浓硫酸的作用。 催化剂 硝基苯不纯显黄色(溶有 NO2)如何除杂 :硝基苯不纯显黄色(溶有 NO2)用 NaOH溶液洗,分液 ○3 磺化 ③ 磺化 (苯分子中的 H 原子被磺酸基取代的反应)+ H O - SO 3 H 70 ℃ ~ 8 0 ℃ - SO 3 H小结: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H 2 O(苯磺酸) - SO3H叫磺酸基,苯分子里的氢原子被硫酸分子里的磺酸基所取代的反应叫磺化反应。 (3) 加成反应 环己烷 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二、苯的同系物 芳香烃: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 苯的同系物:具有苯环( 1个)结构,且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原子团的 有机物。 通式: CnH2n6(n≥ 6) 物理性质 ①苯的同系物不溶于水,并比水轻。 ②苯的同系物溶于酒精。 ③同苯一样,不能使溴水褪色,但能发生萃取。 ④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化学性质 ( 1)苯的同系物的苯环易发生取代反应。   FeCl ,2 苯环上的氢被取代   光照,2Cl 甲基上的氢被取代 三硝基甲苯又叫 TNT,淡黄色固体;烈性炸药。 CH3 15 ( 2)苯的同系物的侧链易氧化: ( 3)苯的同系物能发生加成反应。 第三节 卤代烃 一、溴乙烷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2H5Br CH3CH2Br或 C2H5Br — Br 2. 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沸点比乙烷的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1) 水解反应: CH3CH2Br+H2O CH3CH2OH+HBr (2) 消去反应: CH3CH2Br CH2= CH2+HBr 乙醇在反应中做 溶剂,使溴乙烷充分溶解札依采夫规则: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消除的氢原子主要来自含氢原子较少的碳原子上 . 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 H2O、 HX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叫消去反应 .一般来说,消去反应是发生在两个相邻碳原子上 . 二、 卤代烃 . . (1)定义: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 . 卤代烃的通式: R— X. (2)分类: ①按分子中卤原子个数分:一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 ②按所含卤原子种类分: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 . ③按烃基种类分:饱和 卤代 烃和不饱和 卤代 烃 . ④按是否含苯环分:脂肪 卤代 烃和芳香 卤代 烃 . : (1)常温下,卤代烃中除一氯甲烷 、氯乙烷、氯乙烯等少数为气体外,其余为液体或固体 . (2)所有卤代烃都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 (3)互为同系物的卤代烃,如 一氯代烷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是 : 随着碳原子数(式量)增加,其熔、沸点和密度也增大 .( 沸点和熔点大于相应的烃) (4)卤代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沸点随烃基中支链的增加而降低。 (5)同一烃基的不同卤代烃随卤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质 :与溴乙烷相似 : (1)水解反应 . (2)消去反应 . 消去反应 的条件:一是:分子中碳原子数≥ 2;二是:与 X相连的碳原子的邻碳上必须有氢。 4. 卤代烃的用途及 危害 1).卤代烃的用途:致冷剂、灭火剂、有机溶剂、麻醉剂,合成有机物 . 2).卤代烃的危害: (1).DDT禁用原因 :相当稳定,在环境中不易被降解,通过食物链富集在动物体内,造成累积性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 (2).卤代烃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原理:卤代烃释放出的氯原子对臭氧分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 H H— C— C—Br H H H 16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 一节 醇酚 一、醇 概念:醇是链烃基与羟基 或 — OH与苯环的侧链相连的 形成的化合物。 与醚互为同分异构体。 通式为 CnH2n+2Ox,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 CnH2n+1OH 分类: (1)按烃基种类分 (饱和醇、不饱和醇) ; (2)按羟基数目分 (一元醇、二元醇、多元醇) 多元醇简介: 乙二醇: 分子式: C2H6O2 结构简式: 物理性质和用途: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沸点 198℃,熔点 ℃,密度是 ,易溶于水和乙醇,它的水溶液凝固点很低,可 用作内燃机的抗冻剂。 同时也是制造涤纶的重要原料。 丙三醇: 分子式: C3H8O3 结构简式: 物理性质和用途:俗称甘油,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密度是 ,沸点是 290℃。 它的吸湿性强,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它的水溶液的凝固点很低。 甘油用途广泛,可用于制造硝化甘油(一种烈性炸药的主要成分)。 还用于制造油墨、印泥、日化产品、用于加工皮革,用作防冻剂和润滑剂等。 (3)按分子中是否含苯环(脂肪醇、芳香醇) (4)按羟基所连碳原子分①一级醇(伯醇) ②二级醇(仲醇) ③三级醇(叔醇) 醇的命名原则 (1)将含有与羟基 (— OH)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目称为某醇。 (2)从距离羟基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羟基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羟基的个数用“二”、“三”等表示。 2丙醇 间位苯乙醇 1,2丙二醇 醇的沸点变化规律: ( 1)同碳原子数醇,羟基数目越多,沸点越高。 ( 2)醇碳 原子数越多。 沸点越高。 醇的物理性质和碳原子数的关系: ( 1) 1~ 3个碳原子:无色中性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辛辣味道; ( 2) 4~ 11 个碳原子:油状液体,可以部分溶于水; ( 3) 12个碳原子以上:无色无味蜡状固体,难溶于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