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3李凭箜篌引内容摘要:

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 “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 “凤凰叫”还要和缓。 而 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 , “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 可以耳闻,而且可 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 形神兼备 之妙 ——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 通感 的艺术手法。 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以声 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 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 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 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 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 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