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讲读1应和内容摘要:
√ ( 二 ) 词语解释 1 .熟稔: 2 .轩昂: 很熟 悉。 形容 气度不凡 , 精神饱满。 应和 触觉 —— 新鲜如儿童的肌肤听觉 —— 柔和有如洞箫视觉 —— 翠绿有如草场嗅觉 —— 香味,腐烂,轩昂而丰富 [ 要点解读 ] 1 .这首诗以 “ 应和 ” 为题有何含义。 提示: 在诗人看来,自然与人以及自然界的事物之间,存在 着一种息息相关的神秘关联, “ 大自然 ” 就是一座 “ 象征的森林 ” ,其中的万物都在以气息、颜色、声音相互交流,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是 “ 应和 ” 的含义所在。 2 .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阐发象征主义的理念的。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提示: 《应和》这首诗选用大量的意象来说明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进而阐发象征主义理念。 在诗中,柱石鲜活而富有思想与情感,回声悠长广大而浩漫;香味新鲜柔和而翠绿,或腐烂,轩昂而丰富,无限扩张的 “ 香味世界 ”“ 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 ”。 这些意象的使用说明了人与自然及世界之间的丰富关联,形象地阐发了象征主义的理念,而且也提供了一个 “ 通感 ” 写作的范例。 它就像一只化学烧瓶,让观念与经验,以及不同的感官,在其中剧烈地发生 “ 化合 ” 作用。 3 .如何理解 “ 象征的森林 ” 的含义。 提示: “ 象征的森林 ” 本身就是宇宙人生。20xx人教版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讲读1应和
相关推荐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 这一句完全出自庞德的创造性添加,它与上面五行相分隔,构成了全诗的第二节。 虽然落叶堆积的意象在上面的诗行中已经出现,但从语句的连贯性看,最后一行还是有点突兀,与上面五行似乎缺乏必要的过渡,给人的感觉是,上面五行组成一个完整画面,而最后一行本身就像一片 “ 潮湿的树叶 ” ,直接粘在了上面。 这种 “ 粘 ” 的手法,其实也是一种意象并置的方式,在与 “ 画面 ”
人们麻木的精神现实。 4 . “ 空洞的微笑 ” 为什么能被撕下。 提示: “ 空洞的微笑 ” 被撕下,也说明它的不真实,只是庸碌的现代人脸上的面具而已。 然而,诗人没有就此罢休,他的视线继续追踪着被撕下的 “ 微笑 ” ,和诗中所有出现过的 “ 非实体 ” 事物一样, “ 空洞 ” 的微笑像一张轻飘飘的破纸,在空中、在雾中飞荡,最后消失在空中,给人留下一种彻底的无力与空虚之感。 5
( 二 ) 词语解释 1 .忏悔: 2 .振幅: 3 .粼粼: 4 .戛然: 5 .眸子: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振动过程中,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形容水、石等明净。 形容嘹亮的鸟鸣声;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本指 瞳仁 , 泛指眼睛。 元音 A 黑色的阴暗E 白色的纯真I 红色的哀艳U 绿色的和平O 蓝色的崇高
6 .载誉: 由于 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 因喜爱而向往。 敬重 佩服。 严肃 而恭敬。 本性。 挺直身体站出来。 形容面对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满载 荣誉。 7 .居高临下: 8 .不同凡响: 9 .津津有味: 10 .自命不凡: 11 .踟蹰: 12 .无足轻重: 13 .落落寡合: 处在 高处 , 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比喻事物 ( 多指文艺作品 ) 不平凡。
. . .,但毕竟是肺腑之言。 ( ) √ √ 2 . 徘徊 徜徉 同:二者都有 “ 来回走 ” 的意思。 异: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前者侧重指犹疑的状态,后者侧重指安闲的状态。 判断正误: 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误,在句末括号内加 “√” 或 “”。 ① 今年 “ 三九 ” 西安不太冷,气温 徜徉.
) 词语解释 1 .欣然: 2 .抚育: 3 .嬉戏: 4 .永葆: 5 .慰藉: 6 .整饬: 愉快的样子。 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 游戏,玩耍。 永远保持。 安慰。 使有 条理 , 整顿 ; 整齐 , 有条理。 故乡 ⇓ 交代自己要回到故乡 1 ⇓ 家乡的风物给自己安宁 2 、 3 ⇓ 家乡的亲人为自己疗伤 4 ⇓ 痛苦难以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