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1内容摘要:
论语 (ln) 踰矩 (y) 盍各言尔志 (h233。 ) 轻裘 (qi) 曲肱而枕 (gōng) 戚戚 (qī) (1)可谓好学也已 (“已 ”通 “矣 ”,句末语气词 ,可译为 “了 ”) (2)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知 ”同 “智 ”,聪明、明智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连词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3 . 解多义 ( 1 ) 道 就有道而正焉 ( 道德 )从郦山下 ,道芷阳间行 ( 取道 )策之不以其道 ( 方 法 )背道而妄行 ( 道义 )于是废先王之道 ( 主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风尚 ) ( 2 ) 知 知之为知之 ( 懂得 ,了解 )是知也 ( 同 “ 智 ” ,聪明、明智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主持 ,掌管 )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 3 ) 是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 这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表判断 )要之死日 ,然后是非乃定 ( 正确 ) ( 4 ) 归 天下归仁焉 ( 称许、赞许 )后五年 ,吾妻来归 ( 女子出嫁 )汝今何罪过 ,不迎而自归 ( 女子被休回娘家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归附 ,归属 )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 5 ) 得 戒之在得 ( 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 贪欲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往往有得 ( 收获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 具备 )人皆得以隶使之 ( 能够、可以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 必须 )古人云 : “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 火不灭。 ” 此言得之 ( 适宜、得当 )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敝之而无憾 古义 :不觉得可惜。 今义 :没有遗憾。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 :一旦 ,表示假设。 今义 :一天。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就有道而正焉 (形容词作动词 ,修正 )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动用法 ,以 …… 为乐 ) (3)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使动用法 ,使 …… 安 ,使 …… 信。20xx人教版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1
相关推荐
坠落 ; 飘落。 寂寞 ; 冷落。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画面 情感 秋歌 幽咽的琴声 —— 忧郁沉闷的钟声 —— 悲伤匆匆的行人 —— 孤寂 [ 要点解读 ] 提示: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 秋 ” 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2 .漫不经心: 3 .蹒跚: 4 .习以为常: 5 .汲汲: 6 .耳鬓厮磨: 闲适的情致。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也说“漫不经意”。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常做某件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形容心情迫切、努力追求。 指两人的耳朵和鬓发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 多指小儿女 )。 7 .亟需: 8 .栉比鳞次: 、 9 .秘而不宣: 10 .徜徉: 11
学生无益,反而会干扰他们的学习。 ( ) ( 二 ) 词语解释 1 .接踵: 2 .谛听: 3 .粉身碎骨: 4 .渊源: 5 .箴言: 6 .言简意赅: 7 .漫游: 8 .遐想: 9 .包藏: 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仔细地听。 身体粉碎 ( 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 比喻事物的本原。 劝诫的话。 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随意游览。 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包含
样凄凉,种种荒谬弥漫成一片一片浓重的悲凉,以儿童的眼光看来,更显示出其不正常以及清醒者的无力和无助。 对比 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人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人的命运;冷漠围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可笑。 „„ 多处对比极有力地突出了国民的丑陋。 渲染 对重点内容 ( 洗澡 ) 的渲染极深刻地表现了人性被扭曲、异化的程度,对环境的渲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的特征。
描写 润叶等少平回来时,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 和蔼可亲 细节 描写 少平吃猪肉烩粉条时,润叶借故回避,免得少平尴尬 善解人意 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和写 作技巧,真实生动地塑造了润叶这一典型形象,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5. 文章是如何写孙少平到县革委会所见到的景象的。 有何特点。
,魔术师利用各种光 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 „„ 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 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 —— 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 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 成。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