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1内容摘要:
( 1)万有引力;( 2)电磁力( 3)强力( 4)弱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 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那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重力概念: 由于 地球的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简称 物重,符号 G。 重力是非接触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要怎么测量呢。 测量:在实验室里,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测量时,物体必须保持静止,这样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才等于物体受到 分析 展示图片及气球 分析说明 引导学生结合初中知识自己找出答案 课件 练习,并投影讲评 课件演示 [来源 :学 |科 |网 Z| X| X| K] 出示测力计 的重力。 重力的大小怎么确定呢。 实验探究 :(工具: 弹簧秤、钩码) 引导进行 三、重心 质量 50g 100g 150g 200g 重力 1N 2N 重力的大小: G=mg,在地球附近, g=,表示质量为 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在地球附近: ( 1) g值随地球上纬度的改变而改变,纬度越高, g值越大。 ( 2) g值还会随海拔高度而改变,海拔高度越高, g值越小。 重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应用:重垂线、倾角仪 …… 重力是不是只作用于一点。 重心概念:在研究重力对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时,可以把物。鲁科版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1
相关推荐
接触 ( 2)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大小: 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程度有关 弹力的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跟物体恢复形状方向有关 ( 注意 : 接触面可以是“ 点线 接触”、“ 点面 接触”、“ 点与弧面 接触”、所以均与过接触点的“切线” 或 “切面” 垂直。 ) 例子 书放在桌面上,其受力如何。 书对桌面: 桌面对书: 压力 支持力 提出问题 书发生形变吗。 为什么。 压力怎么来的。
形变的类型 : 弹性形变: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范性形变:并不能够恢复的形变。 受到 外力 的作用。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的例子 弹性限度 (定义):当弹性形变达到某一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值叫弹性限度。 [思考 ]: 用力压讲台桌面或者用力跺脚,用力压玻璃等。 形变了吗。 它又属于什么类型形变。 [演示 ]: 微小形变实验:(利用微小形变演示器)
得到这样的结论: 一般静摩擦力没有一个确定的值,就如上面实验的情况,当物体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板书: 一、静摩擦力 定义: 产生条件: ① 接触面不光滑 ② 物体间有弹力 ③ 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 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板书: 最大静摩擦力 Fm 静摩擦力的大小
• 取下纸带前,先断开电源。 • 如打出的点较轻或是短线时,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的高低。 • 每打好一条纸带,将定位轴上的复写纸换个位置,以保证打点清晰。 数据处理在纸带上标出计数点 ( 灵活选择 ) ,一般取五个间隔为一个计数点 , 两个相邻计数点间隔为 T = 0 . 0 2 sS1 S2 S3 S4在纸带上标出计数点位移 , 并进行测量 , 测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的匀速运动,以后又以 10m/s的平均速度通过 20m的位移。 求全程平均速度 ? 4s 12m 8m/s 3s V平 = 10m/s 20m 1. 一物体以速度 υ=2m/s作匀速运动 , 则: 1) 前 2s内的 =。 2) 第 2s末的 υ即 =。 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变速直线运动 , 已知:经前 4s时间发生 12m的位移时速度达到 8m/s, 紧接着作 3s的匀速运动 ,以后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