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819-20xx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修订稿内容摘要:

以下 20~30℃ ; b 对调质钢,应低于调质处理时回火温度; c 对异种钢, 应根据两侧母材与所用的焊接材料综合考虑,不能超过任一材料的 AC1。 对一侧为奥氏体钢的 焊接接头, 焊后热处理宜采用高温、短时加热;对两侧均非奥氏体 钢的焊接接头,应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确定。 DL/T 819XXXX 8 焊后热处理恒温时间的确定方法: a 焊后热处理恒温时间应根据材料类别、加热方法和焊件厚度综合确 定。 b 对中低合金钢,恒温时间按 ( 2~ 3) min/mm 计算,最少;对高合金钢,恒温时间按 ( 4~ 5) min/mm 计算,最少 1h。 感应加热取下限,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电加热取上限。 c 接管与主管的焊件(管座)或返修焊件,其恒温时间按焊件的名义厚度δ’替代焊件厚度δ来确定,但应不少于。 焊件的名义厚度δ’可根据具体的焊缝结构计算: ( 1)返修件及部分焊透型管座(图 a): h< 5mm 时,δ’= 3h+ 5 mm h= 5~10mm 时,δ’= 2h+ 10 mm h> 10mm 时,δ’= h + 20 mm 式中: h 为焊缝高度或返修焊厚度, mm。 ( 2)全焊透型骑座式管座(图 b): δ’= 3h+ tb ( 3)全焊透型插入式管座(图 c): δ’= 3h+ th 常用钢的焊后热处理恒温温度与恒温时间见 附录 C。 升、降温速度的控制 当管子外径小于 108mm 或厚度小于或等于 10mm 时,若现场采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时,加热速度不限制;否则,应按 条要求控制升温速度。 ( 本条含义:对小径薄壁管加热时火焰加热、感应加热速度不限,对直径或壁厚超 过要求的或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电加热的,则升温速度受到限制) 对承压管道和受压元件,焊接热处理升、降温速度为: 6250/δ(单位为℃ /h,其中δ为焊件厚度 mm),且不大于 300℃ /小时。 升温或降温时, 300℃以下可不控制。 当壁厚大于 100mm 时,升降、温速度 按 60℃ /h 进行控制。 对主管与接管的焊件(如管座) 或返修焊件 ,应按主管的壁厚计算焊接热处理的升、降温速度。 在制定焊后热处理工艺时,应考虑下列 因素: a 对有再热裂纹倾向的钢种,焊后热处理温度应避开敏 感温区, 升、降温时,应尽快通过温度敏感区 ,且避免在此温度区间停留。 b 对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种,焊后热处理应采用快速冷却的方式。 c 冷拉焊接接头所用的加载工具,必须待焊接热处理完毕后,方可拆除。 a b c 图 名义厚度计算图 DL/T 819XXXX 9 d 对厚度大于 100mm 的焊件热处理时,应采取措施,保证焊件在全厚度方向有一定的均温宽度。 7 温度测量 测温方法选择 根据加热方法, 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电加热、感应加热一般采用接触法测温 ; 火焰加热一般采用非接触法测温。 根据焊接热处理工艺,预热可以使用接触法测温或非接触法测 温,也可联合使用;后热一般使用接触法测温;焊后热处理可使用接触法或非接触法测温。 接触法测温一般采用热电偶 、测温笔、接触式表面测温仪等。 非接触法测温一般采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等。 热电偶测温要求 热电偶的选择 应根据焊接热处理的 温度、仪表的型号、 测控温精度 选择热电偶。 热电偶的直径与长度应根据焊件的大小、加热宽度、固定方法选用。 宜选用 K 分度的防水型铠装热电偶 或 K 分度热电偶丝。 其质量应分别符合 GB/、GB/、 GB/T261 JB/T9238 的要求。 热电偶的安装 热电偶的安装位置与数量,应以保证测、控温准确可靠、有代表性为原则。 预热时,热电偶应布置在加热区以内,同时,还应使用其他方法检测坡口处的温度。 后热、焊后热处理时,对于 管子外径小于或等于 273mm的管道,可以只使用一支 热电偶,测温点位于焊缝中心。 ( AWS 标准到 168mm) 后热、焊后热处理时,对于 管子外径大于 273mm的管道, 测温点应不少于两点,并沿圆周对称布置,其中,一点位于焊缝中心 ,另一点位于距焊缝边缘 倍 壁厚处,但至少为 50mm,并用焊缝处的热电偶控制温度。 (结合 的 倍和 AWS 标准的焊缝边缘,是否再增加点。 ) 当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电加热,对水平放置的 管子外径大于或等于 323mm的 管道进行焊后热处理时,应上下分区控温,测温点应上下对称布置 ,且热电偶的布置应与加热装置相对应。 热电偶的固定 推荐 采用储能焊机压焊热电偶的方法固定,或其他能够保证热电偶的热端与焊件接触良好的方法固定,如 螺母焊压、短铁丝焊压、铁丝捆扎 等方法固定热电偶。 采用焊压方式固定热电偶时,热处理结束后将焊点处打磨干净。 对易淬火钢,不宜采用采用螺母焊压、短铁丝焊压的方式,否则,应采取预热措施使焊点处的温度高于该钢允许焊接的最低温度。 在安装热电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 当同炉处理多个焊件时,热电偶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焊接接头上。 b 采用储能焊机压焊热电偶时,两根偶丝焊点间距应小于或等于 6mm,并注意偶丝之间及与焊DL/T 819XXXX 10 件间的绝缘。 c 感应加热时,热电偶的引出方向应与感应线圈相垂直。 d 热电偶冷端温度不稳定时,必须使用补偿 导线引出,必要时应采取补偿措施。 e 热电偶、补偿导线、 测控温仪表 的型号、极性、 精度 应相匹配。 补偿导线的使用 应根据热电偶的型号、测控温精度、使用环境选择补偿导线。 可以使用与 K 分度热电偶相匹配的 KCA、 KCB 型补偿导线,其质量应符合 GB4989 的要求。 使用补偿导线后,若冷端温度仍不稳定,仍要采取冷端温度补偿措施。 其它方法测温要求 测温笔 应根据加热温度、测温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组合的测温笔。 使用测温笔时,应及时、认真观察测温笔痕迹的变化情况,避免温度超过规定的范围。 便携式红外测温仪 应根据测量温度范围、焊件的大小、测量距离及测量环境等选择便携式红外测温仪。 测温时,应正确选择、设置材料的发射率,选择合适的测量距离进行测量,并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设置和使用测温仪器。 8 加热范围与加热装置的安装 焊后热处理 加热范围 对承压管道宜采用整圈加热的方法, 加热宽度根据加热方法及管子外径与壁厚的比值来选取,但最少不小于 100mm。 加热中心应位于焊缝,并 应采取措 施降低周向和径向的温差。 当采用感应加热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算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 5 倍。 当采用柔性陶瓷电阻加热、远红外电加热时,按下述方式确定: 当 D/δ≤ 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 4 倍; 当 < D/δ≤ 10 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 5 倍; 当 10< D/δ≤ 15 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 6 倍; 当 D/δ> 15 时,加热宽度从焊缝中心起每侧不小于管子壁厚的 7 倍。 主管与接 管(或壳体)焊件的加热, 主管侧宜采用整圈加热或环形加热的方法 ,加热宽度在主管与接管侧均应不小于两者中较大厚度的 3 倍。 ( 为 2 倍) 对大小头、管座、三通等布置加热器时,应考虑加热中心的偏移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使加热中心位于焊缝。 加热装置的安装 柔性陶瓷电阻加热器、远红外电加热器的安装 安装加热器时,应将焊件表面的焊瘤、焊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