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风电场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手册(最新内容摘要:
,工作完成后,应立即恢复原来状态,并报告工作许可人; 3.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工作负责人要加强监护,及时纠正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4.工作班成员如有个别人员需要离开工作现场,须征得工作负责人同意,回到 工作现场进行工作,要告诉工作负责人,进出高压配电室必须随手将门锁好; 在刀闸顶工作时人员高处坠落或顶落物伤人 高空坠落 1.涉及工作的刀闸及其母线均已停电,并按规定做好安全措施,办理了工作许可手续后,方可上顶工作; 2.上顶的梯子应有防滑措施,其倾斜应小于 60176。 ; 3.在刀闸顶工作必须使用安全带,戴好安全帽,当工作中移动工、器具时及人员移位时应有两人配合进行; 4.传递物体,不得上、下抛掷,要用绳系牢后往下或往上吊送; 5.在同一刀闸的上、下层不得同时进行相互无关联的工作; 的电缆 损坏地下设施、损伤电缆,造成交通事故及人身伤害 人身伤害 1.按 DL09中 9. 2条要求,直埋电力电缆检修,挖掘电缆的工作应在有经验的人员在场指导下,按原敷设资料(含所挖掘处的地下管道等公用设施)及标志了解清楚后,方能开始工作; 2.挖掘电缆前,按《安规热力机械部分》第 807 条规定做好交通安全措施;在挖出的土堆起的斜坡上,按 DL409中 9. 2条的规定不得放置工具、材料等杂物,挖掘出的沟边应留有工作人员行动的走道; 3.在挖掘电缆上土层时,为发现土壤有可能坍塌或滑动裂缝时,按《安规热力机械部分》第 809 条规定,所有下面工作的人员必须撤离工作面,然后组织人员将滑动部分先挖去,或采取防护措施后再进行工作;在雨季和化冻期间,更应该注意土方塌落; 4.挖掘过程中,如碰触到地下物体,在未弄清楚情况之前,不得任意继续下挖,不得擅自破坏; 5.挖掘电缆上部土层、在接近地下埋设的电缆、管道及埋设物的地方施工时,按《安规热力机械部分》第 803 条规定,不准使用铁镐、铁撬棍或铁楔子等工具进行挖土,也不准使用机械挖土; 6.挖掘的电缆或电缆接头盒,其下面的土挖空时,必须按 DL409中的第 9. 3条规定,将其悬吊保护,悬吊电缆应每隔 1. 0~1. 5 米吊一道,悬吊接头盒应平方,不得使接头盒受力; 2. 锯断电缆 误锯带电电缆、工作人员触电 触电 1.锯电缆之前,必须与原电缆敷设图纸核对,证明确系进行施工的电缆; 2.根据电缆实物与图纸相符核实确系施工中应锯断的电缆后,与相关调度和发电厂、变电所已经办理停止运行、可以许可工作的手续; 3.检查或进行应布置的安全措施,如挂接地线等,已经完成后,方能进行安排工作; 4.锯断电缆时,使用接地带木柄铁钎插入电缆芯后方能进行,钉铁钎持木柄的工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并站在绝缘垫上; 3. 电缆头及电缆接头盒的制作 落物伤人、摔伤人员 高空落物 1.如接入架空电力线上的电缆头进行检修和制作,其工作人员要离开地面搭设工作支架进行时,其工作支架要架设牢固、工作前应进行检查是否可靠; 2.在工作支架上工作的人员,按《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的规定做好人员防止高处摔跌的措施; 3.工作支架上的工具、器材要放置妥当,防止落下伤人; 4.电缆接头盒的检修、制作如在地面以下的坑道中进行,在工作坑道的上边不得放置工器具、材料,其工器具、材料的运送,应注意递接递放; 5.搬运检修器材、工器具,如在地面由两人及以上抬运时,抬运人员应互相配合,必须要在专人指挥下进行;如需送至支架上或坑道下面时,上、下之间要事先取得密切联系,做好防止突然落物,伤害下面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不熟悉喷灯使用方法的人员,不准擅自使用 3.使用喷灯工作时,应遵守《安规》(热力机械部分)第 68条规定; ( 1)点火时不准把喷嘴正对着人或易燃物品; ( 2)油桶内压力不可过高; ( 3)工作地点不准靠近易燃物品和带电体; ( 4)尽可能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工作,以免燃烧气体充满室内; ( 5)不准把喷灯放在温度高的物体上; ( 6)禁止在使用煤油或酒精的喷灯内注入汽油; ( 7)喷灯用毕后,应放尽压力,待冷却后,方可放入工具箱内; ( 8)喷灯的加油,放油以及拆卸喷火嘴或其他零件等工作,必须待喷火嘴冷却 |、卸压后方能工作; 、定相序 接错相序,电缆用摇表摇测后造成人员触电;接错线造成短路、连接不牢固或工艺处理不当运行后接头发热 误接线 1.电缆终端头,中间接头盒重新进行制作,必须进行电缆芯的定向序试验,如该电缆与另一电源有联系,还应明确每个电缆芯的相应; 2.使用对相灯核对电缆芯相序时,应先将相序灯进行自对,准确无误后方能对电缆芯进行相序核对工作; 3.使用摇表进行电缆芯核对相序,工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站在绝缘垫上进行,每核对一相电缆芯后,应及时将摇表核对过相序的电缆芯对地放电; 4.使用摇表或对相灯核对电缆芯相序,应在工作负责人指挥下进行,相序核对妥当,经工作负责人认可后,及时对电缆芯作好相序标记; 5.经过了检修或更换后新敷设的电缆,与发电厂、变电所、开闭所或架空电力线路上的连接,如将要接线电缆的另一端不会与其他电源相连接,只需弄清电缆每芯的相序;如电缆另一端还可能与其他另一个电源相连接,还必须确定各电缆芯的相位后,方可进行接线工作; 6.电源接头接与电网时,应首先将电气连接的接触面上的氧化层清除,如系铜、铝等不同的金属连接,还需采用防电腐蚀过渡接头相连接; 7.接线时,除按确定的相序(或相位 )连接外,还应在其接触面处涂导电脂; 8.新接线的电缆,如另一端有另一电源相接,在正式投入运行之前,还应进行相位核对,无误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误入带电间隔、误碰带电设备 误入带电间隔、误碰带电设备,已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误入带电间隔 (1)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的履行了工作许可手续后方能开始工作;高压试验工作不得少于两人,试验负责人应对全体试验人员详细布置试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2)所进行的试验,只能在工作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任意改变工作许可时所布置的安全措施,如为工作方便改变安全围栏、变更警告牌位置等; ( 3)工作负责人始终在工作现场,严禁其工作班成员进入不属于本次工作许可的范围或不在指定的通道走动,而误触运行中的带电设备;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检修后试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碰撞伤人,误接线送电造成短路停电事故 物体打击 ( 1)电缆试验拆线前应检查相应标志,做好标记,接引线时应进行检查核对; ( 2)登高拆接电缆引线时,应先检查登高工具,如:脚扣、安全带、梯子等是否完整牢固,戴好安全帽,安全带应系在牢固的构件上,使用梯子时要有人扶持或绑牢; (3)配合高处作业的地面人员,应戴好安全帽,高处工作的人员应防止掉落物件,使用工具、材料应用绳索传递; ,误接线 检修后试验,误接线短路造成事故或误触带电体(部分)造成人员伤害 人身伤害 1.电缆试验由工作负责人统一指挥,按分工进行试验中的一切工作; 2.正式试验前,应注意试验回路接线的正确,试验装置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试验电源开关应有明显的断开点,试验使用临时电源时,临时电源开关箱应加装漏电保护器; 3.开始试验时,试验现场应装设遮拦或围栏,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被试电缆的另一端应派专人把守,三芯电缆试验时,其他两相应与外屏蔽,同接地; 4.加压前必须认真检查试验接线、试验仪表起始状态正确无误后,通知有关工作人员离开被试电缆,并取得负责人许可方可施加电压,加压过程应有人监护,并大声明确发出命令后,由加压操作人按加压的时间或数值朗诵告知相关人员; 5.变更接线或试验结束后,应首先断开试验电源对被试的电缆应反复放电,同时将升压设备的高压部分短路接地; 6.试验未结束前,禁止攀登户外电缆头所在的电杆;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试验工作 、整定 造成“三误”(保护误整定、误接线、误碰)事故 保护误整定、误接线、误碰 检修试验前必须查对已做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运行设备与检修设备是否明确分开; 现场工作至少应有二人参加,工作负责人对工作前的准备、现场工作的安全、质量、进度和工作结束后的交接负全责任; 在现场工作过程中,凡遇到异常(如直流系统接地等)或断路器跳闸时,不论与本身工作是否有关,应立即停止工作,保持现状,待找出原因或确定与本工作无关后,方可继续工作,上述异常若为从事现场继电保护工作的人员造成,应立即通知运行值班人员,以便有效处理; 对一些重要设备,特别是复杂保护装置或有联跳回路的保护装置,如母线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等的现场试验工作,应编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的试验方案和由工作负责人填写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的继电保护安全措施票; 在一次设备运行而停部分保护进行工作时,应特别注意断开不经压板的跳、合闸线及与运行设备安全有关的连线; 在检验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时,凡与其他运行设备二次回路相联的压板和接线应有明显标记,并按工作票中的安全措施仔细地将有关回路断开或短路,做好记录; 在保护盘上或附近进行打眼等振动较大的工作时,应采取防止运行中设备跳闸的措施,必要时经值班负责人同意,将保护暂时停用; 在继电保护屏间的通道上搬运或安放试验设备时,要与运行设备保护一定距离,防止误碰运行设备,造成保护误动作,清扫运行设备和二次回路时,要防止振动,防止误碰,要使用绝缘工具; 现场工作结束前,工作负责人应会同工作人员检查试验记录有无漏试项目,整定值是否与定值通知单相符,试验结论、数据是否完整正确,经检查无误后,才能拆除试验接线; 造成静电感应电源等损坏元器件 元器件损坏 微机继电保护屏()应有良好可靠的接地,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规定;使用交流电流的电子仪器(如示波器、频率计等)测量电路参数时,电子仪器测量湍子与电源侧应良好,仪器外壳应与保护屏()在同一点接地(测试仪表连线不致引入感应电源) 检验中不宜用电烙铁,如必须用电烙铁,应使用专用电烙铁,并将电烙铁与保护屏在同一点接地; 用手接触芯片的管脚时,诮有防止人身静电损坏集成电路芯片的措施(人身要有接地线) 只有断开直流电源后才允许插、拔插件; 测量绝缘电阻时,应拔出装有集成电路芯片的插件(光耦及电源插件除外) 在二次回路上的工作(包括通电、耐压及装置通电 二次回路接线,可能造成误接线 二次回路误接线 修改二次回路接线,事先必须经过审核,拆动接线前要先与原图核对,接线攸后要试验) 与新图核对,并及时修改底图和运行人员及有关各级继电保护人员用图纸;保护装置二次线变动或改进时,严防寄生回路存在,没用的线应拆除;在变动直流二次回路后,应进行相应的传动试验;必要时还应模拟各种故障进行整组试验; 回路上工作 运行中的二次回路上工作,可能造成人员触电 触电 在运行中的二次回路上工作时,必须由一人操作,另一人作监护;监护人由技术经验水较高者担任; 对交流二次电压回路通电时,必须可靠断开至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的回路,防止反充电; 有关人员,并由工作负责人或由他派人到现场监视,方可进行; 所有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应有永入性的、可靠的保护接地; 屏蔽电缆两端屏蔽层的接地点应牢固可靠不得随意断开; 二次回路通电或耐压试验前,应通知值班人员和有关人员,并派人到各现场看守,检查回路上确无人工作后,方可施加电压;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通电试验时,为防止由二次侧向一关;次侧反充电,除应将二次回路断开外,还应取下一次侧保险或断开隔离 拆除废旧电缆时,应确证电缆无电后,方可拆除; 验继电保护和仪表 检 验继电保护和仪表, 误碰引起事故 误碰 检 验继电保护和仪表的工作人员,不准对运行中的设备、信号系统、保护压板进行操作,但在取得值班负责人许可并在检修工作盘两侧开关把手上采取防误操作措施,将可误动的元件隔离或挂醒目标示牌,工作屏、处挂“在此工作”标示牌后,方可拉合检修开关; 保护传动试验时,攀登一次设备接线时,可能造成高处跌落 高处跌落 保护传动试验,需攀登一次设备接线时,应在第二人监护下进行;攀登一次设备应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 在带电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上工作 在带电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上工作 电 流互感器(以下简称 TA)二次回路开路、高压触电事故。xxx风电场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手册(最新
相关推荐
83。 A29 = 9 9 8= 648. 研一研 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方法二 ( 特殊元素 ) 符合条件的三位数可以分成三类: 每一位数字都不是 0 的三位数有 A 39 个, 个位数字是 0 的三位数有 A 29 个, 十位数字是 0 的三位数有 A 29 个, 由分类计数原理,符合条件的三位数的个数是: A 39 + A 29 + A 29 = 648. 方法三 ( 间接法 ) 从 0
研一研 练一练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探究点三 组合数公式及应用 问题 1 由例 2 看出组合数 C34 与排列数 A34 有什么关系。 答 由例 2 可知,每一个组合都对应着 6 个不同的排列,因此,求从 4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3 个元素的排列数 A34 ,可以分如下两步: ① 考虑从 4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3 个元素的组合,共有 C34 个; ② 对每一个组合的 3
2πe , x ∈ ( - ∞ ,+ ∞ ) . - x 22 - x- 128 - 2( x+ 1) 2 解 ( 1) μ = 0 , σ = 1 ; ( 2) μ = 1 , σ = 2 ; ( 3) μ =- 1 , σ = 12 . 本课时栏目开关 填一填 研一研 练一练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探究点二 利用正态曲线的对称性求概率 问题 1 在标准正态分布表中相应于 x 0
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体现了组织在战略层面上对个体的能力需求。 同时,能力素质模型又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中。 因此,通过运用能力素质模型能确保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紧紧相扣,使人力资源战略为组织的整体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服务。 上图简要地说明了能力素质模型是 如何将整体战略指导运用于人力资源的集成管理中。 第一步,如绿色线路表示: 当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发生变化时
开 E603/1 贫、富液 退剂线至 V703 外 [ ] - 打开 E605/ 退剂线至 V703 外 [ ] - 打开 X70 X70 X703 退剂线至 V703 外 ( ) - 确认泵 701 至 V110 流程打通 外 [ ] - 启动泵 701 退 V703 溶剂至 V110 V703 抽空后停泵 701 e) 打水洗溶剂 打水流程: 泵 603 出口 来 去 T501 去 T601
科学方法、科学理论传 授给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把教材体系、课件体系变成学生的知识体系,要与学生互动,以创新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按课程类别确定作业数量和批阅标准。 教师 不可 为同一个班级开设多门课程和每学期开设三门以上课程,制定教师每周上课时数上限。 六、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条件,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7. 重视实验实践教学。 进一步理顺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实践教学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