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词三首沪教版内容摘要:

21)字 美成 ,号 清真居士。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 《 汴京赋 》 为太学正。 卒,赠宣奉大夫。 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 《 拜新月慢 》 、 《 荔支香近 》 、 《 玲珑四犯 》 等。 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 《 苏幕遮 》 等。 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上阕写盛夏晨景 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作者刚刚醒来,便 嗅 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 触 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拟人的手法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  “窥”让人想象出檐下之鸟雀跳跃争鸣之状。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源,一一风荷举。  上片第二层写雨后风荷。  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  “ 举 ” 这一细节,刻画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夏风吹拂下微微颤动的袅娜姿态,更显生动。  “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 《 人间词话 》 词的上片写景: 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 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作业  周邦彦长期客居他乡,仕途阻滞不通,在《 八声甘州 》 中,就曾有“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之叹。 这首 《 苏幕遮 》 词也一直被人们视为思乡的杰作,上阙中他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 下阕写思念故乡 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第一层写思归  故乡遥,何日去。  由实转虚,由荷花引出乡思。 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故乡吴门之遥,长安羁旅之久,诗人从空间和时间上表露出淡淡乡愁。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第二层写归梦叙写梦境,情中见景。  初夏五月,联系自己昔日荡舟荷塘的美妙生活,所以初夏最易勾起久旅长安的诗人的乡愁。  “梦入芙蓉浦”  补足了上阕对荷花的描写,且梦境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诗人的乡思得到片刻的满足。 下阙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