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七内容摘要:

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 《 西厢记 》 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 《 窦娥冤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 ,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 C调D调等。 曲牌 ,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 《 窦娥冤 》 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 【 正宫 】【 端正好 】 ,表示这一折自【 端正好 】 以下各曲均属 【 正宫 】。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在内容上,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 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 端正好 ]、 [商调 集贤宾 ],“ 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 ,“ 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即曲子的名称。 曲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填词即可。 元杂剧规定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首尾一韵;还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 男主角唱的叫末本,女主角唱的叫旦本。 但也有变例,如 《 西厢记 》 第四本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流唱的情况。 这说明元杂剧在发展中逐渐突破了它自身的局限。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白 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 因杂剧以唱为主,故把道白称为“宾”。 元杂剧的宾白,除一般的独白、对白外,还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和带白。 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作的自我介绍,一般用韵语。 如 《 窦娥冤 》 第一折里赛卢医第一次上场念:“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 活的医死了”。 然后自报姓名、籍贯、身份之类。 这是元杂剧的一种程式,可以看出话本说唱的影响。 冲场白是角色再次上场的说白。 背白是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 带白是插在曲词中的道白。 科 又叫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如“笑科”、“把盏科”。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 末、旦、净、杂 四类。 末 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 旦 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 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杂 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 窦娥冤 》 --关汉卿 《 汉宫秋 》 --马致远 《 梧桐雨 》 --白朴 《 赵氏孤儿 》 --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