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七内容摘要:
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希望拉着 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 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 寄托 在 曲调 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三写因悲生议。 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 文中 “ 客人 ” 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 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 却 “ 知不可乎骤得 ”。 赋写 “ 客人 ” 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翻译与理解 苏子曰: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 如 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 彼 ,而 卒 莫 消长 也。 盖 将自其 变者 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 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 得之而为声 ,目 遇之 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 食。 “ 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 江水 总是象 这样 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 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 那样 变化,但最终没有 消损和增长。 原来, 如果 从那 变化的一面 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况且 ,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 听到它 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 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 享用 的。 四写悟理自解。 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 ;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翻译与理解 客喜而笑,洗盏 更酌。 肴 核 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 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 重新斟酒再喝。 菜肴和 果品 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 我和客人们 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 发白。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 但作者的这种和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七
相关推荐
东 空 雄 酌 藉 白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凌万顷之茫然。 ( ) 渺渺兮予怀(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侣鱼虾而友麋鹿( ) 正襟危坐(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方其破荆州( ) 夫水,智者乐也。 ( )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倒装句 名作状 意动用法
二 于是饮酒乐甚 , 扣舷而歌之。 歌曰: “ 桂棹兮兰桨 ,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 ,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客有吹洞萧者 ,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何为其然也。 ” 客曰: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归有光 ( 1506—1571)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先妣 抚之甚厚。 “某所,而 母 立于兹。 ” “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 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好学、静思、勤奋的好少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 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典型氛围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
一声、裂帛 悄无言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过程 场景 特点 方法 结束: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不畅 实 写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第二曲 序曲(初弹): 转、拨
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 (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