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兵车行五内容摘要:

家庭的困难。 “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语,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 “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 最后四句 为全诗高潮所在。 “ 君不见 ”一句当突然 振起 ,有指点之意。 “ 古来”一句 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 缓缓读出 ,“ 无人收 ”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 强调 ,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送别场面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 ,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 ?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 !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 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 !“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 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 征夫诉苦 — 抓兵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接着以一个 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 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 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诗人驰骋想像, 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征夫诉苦 — 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 “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役夫”是士卒自称。 “县官”指唐王朝。 “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 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 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 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 “租税从何出 ?”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这样 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 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 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人民苦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 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 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 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