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1乡土情结4内容摘要:

有诗云: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渡汉江 》 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 705) 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 逃归途中所作。 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 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长干曲(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注解 】 ( 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 《 建筑材料曲歌辞 》 ,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 ( 2)君:你,指男方。 ( 3)妾:女子自称。 横塘:堤名。 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 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 ( 4)借问:请问别人。 ( 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 评析 】 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 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 “ 情结 ”。 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所以称为 “ 情结 ” ,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 “ 童年的烙印 ”。 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 “ 童年的烙印 ” 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