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1乡土情结4内容摘要:
有诗云: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渡汉江 》 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 705) 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 逃归途中所作。 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 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长干曲(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注解 】 ( 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 《 建筑材料曲歌辞 》 ,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 ( 2)君:你,指男方。 ( 3)妾:女子自称。 横塘:堤名。 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 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 ( 4)借问:请问别人。 ( 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 评析 】 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 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 “ 情结 ”。 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所以称为 “ 情结 ” ,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 “ 童年的烙印 ”。 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 “ 童年的烙印 ” 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苏教版必修1乡土情结4
相关推荐
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反复手法的运用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背诵比赛: 学生质疑 师生交流 分组朗读 1. 给下列词语中的有下划线字注音。 灰 烬 ( ) 凝 露( ) 瞳 孔(
/息息相关 乐此不疲 /乐不可支 美妙绝伦 /美轮美奂 宏观把握 —— 理清思路 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是先通读一到两遍,从整体构思和结构上把握文章,进而再精读文章,从微观方面切入,去体味文章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重点句子的丰富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观点。 从整体上看,本文的内容分几个层次。 14段:作者访问法国纳赛尔市时的情形和感触。 (热潮已过 — 难耐的冷清 — 只有空虚 —
左到右依次为:砂纸除去氧化膜的铝片、未采取去膜处理的 铝片、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去氧化膜的铝片、 先用砂纸打磨再用浓硝酸钝化的铝片。 实验 3:铝配合物的生成 内容为“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L1AlCl3溶液。 ( 1)在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L1NaOH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现象。 ( 2)在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2mL10%NH4F溶液,再滴加 L1NH3H 2O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试管
+ 2 Na O H + 6H2O == = 2 Na [ A l( O H )4] + 3H2↑ 可知 n ( Na O H ) = 2 . 0 m o l L-1 V mL 10- 3 L m L- 1=5 . 2 3 8 g2 7 g m o l- 1 ,即 V = 9 7 m L。 ( 2 ) 若未洗涤固体镁,则溶质会有 附着使镁的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增大。 [探究二 ] (1)因挥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