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选修6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内容摘要:
左到右依次为:砂纸除去氧化膜的铝片、未采取去膜处理的 铝片、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去氧化膜的铝片、 先用砂纸打磨再用浓硝酸钝化的铝片。 实验 3:铝配合物的生成 内容为“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L1AlCl3溶液。 ( 1)在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L1NaOH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现象。 ( 2)在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2mL10%NH4F溶液,再滴加 L1NH3H 2O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现象。 ” • 《 实验化学 》 的教参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另一支试管(注:该试管盛有1mol/L )中滴加 2ml 10%氟化铵溶液 ,由于 Al3++6F==[AlF6]3,溶液中 Al3+的浓度减少 ,再加入 1mL 氨水 ,振荡试管 ,没有沉淀 . • 我们的预设 :实验( 1)表明由于形成了稳定的 [Al(OH)4]离子,原悬浊体系受到破坏,白色 Al(OH)3转化生成稳定络离子。 那么实验( 2)滴加 2mL10%NH4F溶液后,预测溶液应该没有明显变化,因为中学碰到的铵盐都可溶的,并且因为生成了稳定的络离子,即使加入 L1NH3H 2O溶液,溶液也无明显变化,说明络合离子内界稳定,氨水无法使其中结合的 Al3+产生沉淀。 • 实际现象 : AlCl3中滴加氟化铵立即产生白色细颗粒状沉淀 AlCl3中滴加氟化铵 AlCl3中滴加氨水 静止后 • 我们的猜想。苏教版化学选修6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
相关推荐
有诗云: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渡汉江 》 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反复手法的运用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背诵比赛: 学生质疑 师生交流 分组朗读 1. 给下列词语中的有下划线字注音。 灰 烬 ( ) 凝 露( ) 瞳 孔(
+ 2 Na O H + 6H2O == = 2 Na [ A l( O H )4] + 3H2↑ 可知 n ( Na O H ) = 2 . 0 m o l L-1 V mL 10- 3 L m L- 1=5 . 2 3 8 g2 7 g m o l- 1 ,即 V = 9 7 m L。 ( 2 ) 若未洗涤固体镁,则溶质会有 附着使镁的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增大。 [探究二 ] (1)因挥发出的
产品和水按照质量比 2: 1混合,溶解、加热浓缩、再冷却结晶、过滤得到较高纯度的硝酸钾晶体。 考虑:设计实验证明重结晶后 KNO3晶体纯度提高。 KNO3+ 2ml水 KNO3+ 2ml水 无白色 AgCl↓ 有白色 AgCl↓ 2滴 AgNO3 2滴 AgNO3 制备 KNO3粗品 实验方案整合 趁热过滤,回收 NaCl晶体得 KNO3饱和溶液 (含 NaCl溶液 ) 滤液冷却至室温, 析出
cm 滤纸不可触及试管的内壁,纸条末端浸入展开剂约 ,不能让试样点浸入展开剂 二 、 操作方法 配制试样溶液 离滤纸末端约 2cm处用铅笔 点样 用毛细管取样品溶液,轻轻点样于原点上,晾干,重复 3~ 5次。 斑点直径需 取展开剂 不能粘到试管壁上 约 2cm 试样点 如果试样接触展开剂,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 三、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实验原理 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