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23欧姆定律7内容摘要:
学生思考 ,找到原因:回路中存在电源。 三、课堂设计 新课教学: ( 1) 展示各种干电池 ( 1号 , 2号 , 5号 , 7号 ) , 请同学们观察电池的规格 , 发现尽管电池的型号不同 ,但是都标有 “ ”字样 .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用电压表直接接在干电池的两端进行测量 , 发现结果确实是 . 讲台上还摆放有手摇发电机 、 蓄电池 、 纽扣电池 , 它们两端的电压是否也是。 如何知道它们两端的电压呢。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 , 解决疑问 , 明白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完全由电源本身的性质 ( 如材料 、 工作方式等 ) 决定 , 并且通过对不同形式电源的介绍 , 使学生对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有个初步的了解 , 从而引出电源电动势。 通过多媒体微观分析 , 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的本质加深理解。 三、课堂设计 ( 2)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电动势与内 、 外电压的关系 , 采用了多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观看动画:小孩玩滑梯类比电势升降 , 使学生先定性的了解电动势与内 、 外电压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新课标人教版3-1选修三23欧姆定律7
相关推荐
阻大大减小,且大部分电流会通过电流表,极易损坏电流表 . • (1)伏安法测电阻原理 • 欧姆定律给了我们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由 R= 可知,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就可求出待测电阻. • (2)电流表接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①电流表外接法:如图 1所示,由于电压表的分流导致电流的测量值偏大,由 R= 可知, R测 R真 , R越小,电压表分流越小,误差越小
不 亮 实验结果 S S1 S2 L1 L2 再观察: 当断开开关 S1,合上开关 S、S2时,灯泡 L L2的变化。 观察实验 S S1 S2 L1 L2 灯 泡 L1 不 亮 灯 泡 L2 亮 实验结果 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有两条(或多条) 路径。 2)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 3)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 路,支路的开关只控 制本支路。 [思考 ] 并联电路知识结构方框图 工作特点 并联电路
电流表的量程选择是什么 ? 电路图对应的实物连接图 一 二 三 前进 A A A 返回 A 返回 A 返回 A 开始实验。
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 1)通过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教学,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的熏陶。 (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电场的观点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 理解并能正确应用欧姆定律;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教学难点: 公式
学生思考回答:在电源内部也存在电场,电场方向也是从正极指向负极。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源必须把自由电子不断地从正极搬运到负极,自由电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这就需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子。 这个“非静电力”是电源提供的。 也就是说,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 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电源是通 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教师:出示干电池
U 一、 电阻 导体两端的 电压 与 通过导体的 电流 的 比值 . 定义式: 定义: R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IUR R只与导体本身性质有关 . 二、欧姆定律 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 I跟 导体两端的 电压 U成 正比 ,跟导体的 电阻 R成 反 比 . 决定式 : RUI 适用 : 线性电阻 . 三、伏安特性曲线 (IU图线 ) 斜率 =电阻的倒数 I U O B A 小结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