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4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内容摘要:

四月提纲 》 ,号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 9月,发出夺取政权的号召,制定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 3)指挥者: 1917年 11月 6日(俄历 10月 24日),亲自指挥起义;起义胜利后,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任主席。 三、列宁在十月 十月革命的意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性质: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内: 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世界: 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4)人类历史: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对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义理论的实践、完善与发展 四、新经济政策 四、新经济政策 实施背景: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农民暴动 企业生产低迷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工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按劳分配 强制劳动, “ 不劳动者不得食 ” 实行租让制、租赁制,恢复私人小企业,进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固定的粮食税(实物税)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新经济政策 作用及历史意义: ①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 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打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1)实质: 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2)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