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ppt单元复习课件内容摘要:

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博采众家之长 ②具体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 4) 社会影响 :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 ( 5) 衰落 :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发展需要;儒家自我调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 背景 : ①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 “ 无为 ” 思想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 土地兼并、边境匈奴为患、王国问题 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西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③ 武帝 “ 举贤良对策 ” ,董仲舒改造儒学,以 “ 天人三策 ” 被武帝接受 ( 2) 新儒学的思想 形成 ——《 公羊春秋 》 +阴阳家 +黄老之学 +法家思想 ( 3) 新儒学目的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 ( 4) “ 罢独 ”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 5) 新儒学内容 : 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 土地兼并 ——发挥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为人处世 ——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帝王活动 ——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 6) 尊儒措施 : 思想 ——肯定新儒学思想 政治 ——儒生参政 教育 ——兴办太学,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 7) 西汉的教育 : “定太学以教救国” 教科书 ——诗,书,礼,易,春秋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郡县设置学校,儒学民间光大独尊 ( 8) 新儒学思想评价 : P14最后一段 ( 9) “罢独的影响” : P15最后一段 +限制君主权利使君主施行仁政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发展 +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中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提醒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正统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儒家“仁”的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核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大一统的需要。 所以独尊。 第 4课 宋明理学 ( 1) 原因 : ①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发展 ②儒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思辨性、理论性不足 ( 2) 应对态度 : ①以儒为本,积极吸收 佛、道 思想以丰富、完善自己 ②儒道结合、接纳佛教。 ( 1)隋朝王通提出“三教合一”,以儒为本、吸纳 佛道思辨思想 ( 2)唐代“三教并立”政策,儒学进步,知识分子儒、佛兼修,三教并修 : ( 1) 背景 ①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②隋唐时期: “ 三教合一 ” 潮流 ③儒学更新 ,深受佛、道哲学影响 理学 是一种既贯通 宇宙自然 和 人生命运 , 又继承 孔孟正宗 ,并能 治理国家 的 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 2) 概念 : ( 3) 实质 :客观唯心主义,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 4) 核心 : “ 理 ” 和 “ 天理 ” ( 5) 代表 :北宋 ——程颐、程颢;南宋 ——朱熹(集大成) ( 6) 思想 : ① 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源 体现 : 社会 ——儒家道德理论 人身 ——人性 意义 :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② 方法论 ——“格物致知 ” ③ 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 ——“三纲五常 ” 天理 ——封建道德、统治秩序 人欲 ——人们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实质 ——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 7) 朱熹作品 : 《 四书章句集注 》 ( 8) 地位 : P17第 4段 ( 9) 鼎盛阶段 ——明朝 ( 10) 流传 ——朝鲜、越南、日本 ( 1)实质 ——主观唯心主义 ( 2)背景 ——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 3)主张: ① “ 心即理也 ” ,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 求 “ 理 ”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 发明本心 ” (与朱熹有分歧) ( 1)实质 ——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走向极端) ( 2)背景 ——程朱理学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了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社会动荡以新学来更新理学 ——“阳明心学 ” ( 3)主张: 思想核心 ——“致良知 ” 强调自我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 最后两段:概述,消极、积极 类别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时代 宋代 明代 主张 强调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不读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天理存于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就能成为圣贤 实质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特征 理学的创立 理学发展到极点 相同 都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本质相同) 董仲舒新儒学 ——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程朱理学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 新儒学 ,有哪些重大发展 ? ①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 (他 )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 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 ”这位古人应该是 A.李贽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3.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 他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史学 ,不正确的是 A.凸显人性尊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