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3内容摘要:
② 、状况 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 等手工业都比较发达。 长江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一、北朝与南朝 王春艳课件 2020版 二、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 ( B) ① 背景: 北方少数民族认同和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 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加速了民族 融合的步伐。 统治者鼓励农耕,采用汉制,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 响日益深入。 目的。 鲜卑拓跋族 王春艳课件 2020版 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 B) ②内容 : 政治上: 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 ﹐ 建立三长制 ﹐ 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规定 : 五家为邻 ﹐ 设一邻长 ﹔ 五邻为里 ﹐ 设一里长 ﹔ 五里为党 ﹐ 设一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 ﹐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 ﹐ 征收租调 ﹐ 征发兵役与徭役。 练习册 P26:一 / 6 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 B) ②内容 : 政治上: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 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 “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的严厉惩治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王春艳课件 2020版 王春艳课件 2020版 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 B) ②内容 : 经济上: 推行“均田制”,以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主要规定:( 1)男子 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 40亩,妇人 20 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 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2)男子授桑田 20亩。 桑田世业, 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 20亩 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亩,妇人 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受田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 练习册 P26:二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治国应把农业放在首位。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 B) ②内容 : 文化上: 迁都洛阳,摆脱保守势力影响,接受中原汉文化。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仿汉。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3
相关推荐
的历史主流 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改革的必要性 推动力 —— 统治者因素 ( 1)冯太后: 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 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 2)孝文帝 1)孝文帝即位: 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 2)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3)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二、
记载占卜情况的为文字。 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19世纪末被发现。 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商代与青铜文化 从所发现的 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 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
余秋雨 甲骨文大观 甲骨文 就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甲骨上的象形文字。 商 代 甲 骨 文 化 甲骨文已经是成熟文字 系统 ,字形结构复杂、语法完备,目前所见甲骨文有 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十二生肖辨识 鼠 牛 虎
从良渚升起的。 远古时期,中国少文化遗址分布的特点。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 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 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 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 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 在文字记载
方势力趋于均衡 的结果,在一段时间中形成了 比较稳定而有序的 状态。 ② 与先前的八方割据、连年混战相较,鼎峙的局面毕竟 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利 一些。 ③ 这一平衡不会永远维持 ,某方因各种有利因素而获得长足发展后,均势就会被打破,新的统一趋势随之出现,其后的三国归晋即体现了这一趋势。 二、经济发展的特点 —— 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夏、商、周至秦、汉,
亡的原因是什么。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当他大权独揽后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他和他的继承者是如何解决的。 他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何在。 秦朝中央集权 皇帝 御史大夫 (军事) (百官之长) (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