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4圣雄甘地内容摘要:

信心。 局限性 : 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1946年 6月 6日,圣雄甘地同后来成为印度第一任总理的 尼赫鲁 在一起。 印度的独立:二战结束后,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1947年 英国提出《 蒙巴顿方案 》,印度分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 穆斯林 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 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 克什米尔地区 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甘地 最后一次 绝食: 1948年 1月 13日 18日,甘地举行一生的最后一次绝食。 印巴分治以后,甘地集中全力于促进教派之间、特别是印穆之间的和睦相处。 但是教派之间的冲突和屠杀始终不能平息。 印巴两国的关系由于克什米尔的战争而趋于紧张。 甘地在绝望之余,再次试图运用个人威望以绝食促成教派冲突趋于平息。 印、穆、锡克人三派领袖签定宣言,答应甘地的条件:和睦相处,甘地遂结束绝食。 四、甘地的人生结局 晚年致力于调解 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 ,主张各派合作, 1948年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 洒满花瓣的圣雄遗体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 印度总督由保镖护卫着前往参加甘地葬礼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领袖、精神领袖被尊为“圣雄”、“国父” 创立并宣传非暴力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 增强 、 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有利于教派团结。 评价甘地 采用非暴力手段,限制人民革命运动,幻想 ,软弱性; 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功绩: 局限: 地位: 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国。 自古以来,印度人重视修行、遵守戒律,最重要的戒律是不杀生,反对暴力,提倡爱。 甘地的主张无疑跟佛教忍受痛苦、普渡众生的教义是暗合的。 使得印度人在心理上也接受了这种思想传统。 《 世界文明史 》 甘地本人人格高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使广大下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 随着许多农民、产业工人大量涌进来了国大党,甘地领导下国大党由一个少数资产阶级精英分子的政党变成一个有广泛民意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