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明】李贽童心说内容摘要:

就便丧失了;知道 恶名 是可耻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童心也就丧失了。 人的道理、见闻,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 不美之名 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读书呢。 即便他们不读书,童心 本来 就在,纵使多读书,他们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它丧失。 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 蒙蔽 了自己的童心。 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义而蒙蔽 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来蒙蔽学人呢。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 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 障 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 障 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童心已经受蒙蔽,在这个时候表现在与人交谈,语言不会发自 内心 ; 表现 在政事上,那么政事就会失掉 根基 ; 表现在写文章上,就文辞不能表达真实的思想。 不是凭内含来彰显美德,不是靠 诚信 来产生光辉,想要求得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最终不能办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 童心已经被遮蔽,却用从外面进入的见闻和道理作为他的本心了。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 衷 ; 见 而为政事,则政事无 根柢 ;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 笃实 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 以 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既然用见闻道理当作 本心 ,那么说的话就是见闻道理之类的话,不是发自童心的真心话。 话虽说得 美 ,跟我有什么相干。 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 大概那个人已经成为假的了,那么就没有什么不是假的了。 因此,对假人说假话,那么假人就高兴了;跟假人谈假事,那么假人就高兴了; 3夫既以闻见道理为 心 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虽 工 ,于我何与。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和假人谈假文章,假人就高兴了。 没有什么不是假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