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1内容摘要:
的 《 昭君怨 》 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抱着昭君怎样的态度。 答: 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同情她的不幸 课文鉴赏 1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以 “ 群山万壑赴荆门 ” 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 “ 一去紫台连朔漠 ” 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 “ 关山度若飞 ” 的气概, “ 一去 ” 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 独留青冢向黄昏 ” 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 ——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 ” 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 画图 ” ,指汉元帝 “ 按图召幸 ” 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 “ 省识春风面 ” 五字带过,把史家因 “ 为尊者讳 ” (见 “ 有关资料 ” )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 ——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 “ 独留 ” 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 (实际是 800年 )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 《 昭君怨 》 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总体评价 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杜甫赋 予 了中国诗歌的写实传统以全新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倾向的巨大转变。 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捩点。 他上集盛唐诗歌,以至唐前诗歌艺术成就之大成;而下开众多的诗派,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 杜诗的特点 ——写实。咏怀古迹1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高二必修二
23对同源染色体 , 若对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进行研究 , 问人 体最多可产生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的配子 ( ) A 2种 B 2 23种 C 23 2种 D 无法计算 B、 B 课前热身 6 ( ) A 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的关系 C 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的关系 D 性染色体上基因与性别的遗传关系 7 , F 1全部是白色盘状南瓜 , F
咬文嚼字新人教必修5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 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 ‚ 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 ‘ 作 ’ 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 第二部分,即 第 8段 ,进一步指出 ‚ 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 ,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 ‚ 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 —— 做到三个 ‚ 不能 ‛ , ‚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夜归鹿门歌-新人教选修
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世人返家,自去鹿门, 殊途异志,两样心情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怡然自得的心情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夜登鹿门山,到庞公栖隐处, 感受隐逸之妙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