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1内容摘要:

的 《 昭君怨 》 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抱着昭君怎样的态度。 答: 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同情她的不幸 课文鉴赏  1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以 “ 群山万壑赴荆门 ” 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 “ 一去紫台连朔漠 ” 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 “ 关山度若飞 ” 的气概, “ 一去 ” 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 独留青冢向黄昏 ” 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 ——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 ” 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 画图 ” ,指汉元帝 “ 按图召幸 ” 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 “ 省识春风面 ” 五字带过,把史家因 “ 为尊者讳 ” (见 “ 有关资料 ” )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 ——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 “ 独留 ” 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 (实际是 800年 )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 《 昭君怨 》 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总体评价 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杜甫赋 予 了中国诗歌的写实传统以全新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倾向的巨大转变。 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捩点。 他上集盛唐诗歌,以至唐前诗歌艺术成就之大成;而下开众多的诗派,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 杜诗的特点 ——写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