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摘要: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4)形成: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 ( 5) 影响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内 外 政治 经济 殖民 扩张 国际 格局 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英法尤其是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美德日益崛起,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 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和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的利益代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1)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多个国家的几乎所有工业领域;新型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的使用;垄断组织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列强通过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来瓜分世界;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大大加强。 ( 2) 表现: ① 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多②国际分工明显:粮食和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 ;工业生产集中于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③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艰难发展④列强对亚非拉以商品输出为辅,资本输出为主。 ( 3)结果: 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四、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 间 显著标志 发 明 者 起始部门 科技含量 起源国家 生产组织 18’C 60’S19’C中期。[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相关推荐
① 思想基础: “自然法”、“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主权在民等 ② 基本原则: 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立国原则 ① 、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 : 提示了 … 否定了 …体现了 … 成为 … 实际上 … ② 、摧毁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③ 对欧美、对世界、对亚洲和中国的作用 问题探究: 比较 《 人权宣言 》 与 《 独立宣言
法官独立审判, 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 以上材料依据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1912年 3月 11日颁布 ) 延伸探究 请回答: ( 1) 《 临时约法 》 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 《 临时约法 》 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2) 《 临时约法 》 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 其目的是什么。 结局如何。 限定:参议院有权弹劝总统;最高法院有权审判总统
首相的职责 ( 1)一身二任(政府首脑、多数党领袖)掌握国家实权 ( 2)受议会监督,有义务向议会报告工作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 (一)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阶段 权力重心 中世纪贵族开创议会 国王是权力重心 17C革命议会改造成资产阶级代议制 19C议会改革以后 下院开始居于权力重心 内阁渐成英国现代政治权力中心 实质:基本框架无根本变化,只是国家权力重心在转移 特点:连续性、渐进性
克伦威尔是在处死查理一世的背景下掌 握政权的 ,当时阶级矛盾很尖锐 :内有人民起义和封建势力反扑 .克要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与要求 ,巩固新生政权 . 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对内以武力维护统治,镇压人民起义。 发展工商业,并在宗教 上厉行清教法规;对外派兵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这些措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克伦威尔的统治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掌握政权后,解散议会 ,加强思想控制
第二环节:感受工业革命 第一部分 从工场到工厂 第二部分 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第二环节: 感受工业革命 第二部分 工业革命的扩展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意志 俄国 日本 奥地利 二、工业革命地域范围的扩展 经济运行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影响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 条件 动力(必要性):机器大生产对市场的需求
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 ,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二 .“重农抑商 ” 1. 从重商到抑商 商周: 在当时合理一面为主 战国: 鼓励商业 抑商政策出台 原因: 措施: 目的: 评价: 商业危害农业与统治 劝农贱商 护农、便税、固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