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杜甫诗四首2内容摘要:
“ 战伐 ” ,指当时蜀中自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割据混战。 “ 夷歌 ” ,指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 “漫”,任随。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指公孙述。 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左思 《 蜀都赋 》 “ 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 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正如卢世。 所说:“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 阁夜 》 小结: 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 此诗 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 前四句 写阁夜景象,后四句 写阁夜情事。 《 批点唐诗正声 》 分析说:“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 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 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 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 全诗 激越悲凉 , 气象雄阔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 所见所闻所感 ,从 寒宵雪霁 写到 五更鼓角 ,从 天空星河 写到 江上洪波 ,从 山川形胜 写到 战乱人事 ,从 当前现实 写到 千年往迹 ,大有 上天下地,俯仰古今 之慨。 明代胡应麟 《 诗薮 内编 》 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 杜诗解 》 称赞此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赏析 • 背景 :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 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 •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诗的后半是“书怀”。 •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颔联 : 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 雄浑阔大 ,历来为人所称道。 •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有人认为是 “ 开襟旷远 ” (浦起龙 《 读杜心解 》 ),有人认为是写出了 “ 喜 ” 的感情(见《 唐诗论文集。 杜甫五律例解 》 )。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 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 以乐景写哀情 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 《 诗经。 小雅。 采薇 》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颈联 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 反话 ,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 不平 ,同时揭示出 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尾联 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 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20xx语文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杜甫诗四首2
相关推荐
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 “ 泪 ” , 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激 趣 导 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啊。 ” 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 “ 我看见了。 我看见了。 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
球 出现在 一月 , 南半球 出现在 七月。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受纬度位置影响 南北半球的气温从 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赤道 0176。 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规律一: 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夏季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三、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气温的日变化 低 日变化 表现 :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左右, 最低值出现在。 年变化 表现: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 月最高, 月最低。 南半球。 午后 2点日出前后 6点 1 728 相反 受纬度位置影响 : 低纬度气温 ,高纬度气温 . 同纬度地带 , 气温 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 冬季情况相反。
纤.尘 x iā n 纤.绳 q i224。 n 二、字形辨认 皈 皈依 贩 贩运 饷 粮饷 晌 晌午 缔 缔造 蒂 根深蒂固 歧 歧视 肢 肢体 缉 通缉 揖 作揖 煽 煽动 骟 骟马 走近作者 孙中山
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实,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 《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提示 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 ① 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② 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结合的手法,描绘了 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抒写了敕勒族人赞美家乡、热爱生活、 热爱草原的豪情。 主 旨 望 庐 山 瀑 布 李白 借助字典,理解词句,再放声朗读几遍古诗,标出不懂的地方。 香炉 紫烟 直下 瀑布 九天 庐山 词语学习 李白( 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