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3单元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内容摘要:
无心赏花梧桐细雨独坐无眠 , 无限愁情 【答案】 ① 不堪回首 亡国之恨 ② 菊含愁 兰泣露 ③ 离别之时 ④旧时雁过 [ 文本 层析 ] 一、阅读《虞美人》 , 回答下面的问题。 1 . 试赏析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答案】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 , 一泻千里;愁思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 , 长流不断 , 无穷无尽。 2 . 《虞美人》一 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 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案】 上片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写的是眼前实景 , 接着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 “ 往事知多少 ” , 这里是虚写 , 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 上来 ——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 于是登楼遥望 , 然而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这又是虚写 , 作者再一次沉入到对往事的回忆中了。 下片一开始虚写 “ 雕阑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 他把 “ 雕阑玉砌 ” 与 “ 朱颜 ” 对照着写 , 饱含物是人非之感 , 最后他把这一切集中到一个 “ 愁 ” 字上来。 以愁驭文 , 行文跌宕起伏。 二、阅读《蝶恋花》 , 回答下面的问题。 3 . 《蝶恋花》中 “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 有人说此句气象阔大 , 境界高远 , 你怎么理解 这一名句。 【答案】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 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 , 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睡 , 卧听西风吹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 足见西风之肃杀 , “ 凋 ” 字正传达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故“ 凋 ” 字既写出了景 , 又道出了情。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 , 就要想办法排遣 , 于是 , 主人公便 “ 独上高楼 ”。 前面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 , 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寂寥的境界 ——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感 , 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 但这所向空阔、毫无障碍的 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 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目。 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 , 但感情是悲壮的 , 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 , 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 , 境界高远 , 成为全词的警句。 三、阅读《雨霖铃》 , 回答下面的问题。 4 . 《雨霖铃》一词写到了哪些景色。 作用是什么。 【答案】 景色 作用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描写眼前景 , 交代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突 出了前途渺茫 , 音讯隔绝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刻画出别后的凄清冷寂 总结:三处写景 , 异曲同工 , 眼前景清冷萧索 , 想象景空旷压抑 , 别后景凄惨悲凉 , 景中含情 , 情景交融 , 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离别时的落寞情怀。 5 . 怎样理解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所表现出的凄美意境。 【答案】 从情境上看。 画面出现在 “ 酒醒 ” 之后 , 离人借酒浇愁 , 但举杯消愁愁更愁 , 帐饮时已然无绪 , 更何况酒醒之后。 诗人此时 , 前晚 “ 执手相看泪眼 ” 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 , 面前路是 “ 千里烟波 ” , 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 , 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从画面色调上看。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 古人有 折柳送行的习惯 ,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 折柳送行 , 取其依依之态 , 寄托拳拳之情。 另外 , “ 柳 ”与 “ 留 ” 谐音 , 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 , 往往要写到杨柳。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 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凄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 , 借景传情 , 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从全诗旨趣上看 ,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作者以 “ 更那堪 ” 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 今宵酒醒何处 ” 点染本意 , 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清秋羁旅图。 “ 杨柳岸 ”“ 晓风 ”“ 残月 ” 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这两句暗含旨趣 , 画面生动 , 诱发想象 , 引起共鸣 , 因 此成为千古佳句。 四、阅读《声声慢》 , 回答下面的问题。 6 . “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渲染了怎样的环境。 这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渲染了一个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 ,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 话题 互动 ] 话题: 《雨霖铃》中有 “ 念去去、千里烟 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一句 , 照常理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中 , 而现在却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中 , 是否有些矛盾呢。 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 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 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 , 对以后的前途感到茫然 , 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 , 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 我的观点: 【答案】 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 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 , 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 , 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 “ 豪放 ” , 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我们现在所说的 “ 豪放 ” 也好 , “ 婉约 ” 也罢 , 都是。20xx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3单元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相关推荐
其中蕴含着他大量的体育思想。 [ 探背景 ] 《不自由 , 毋宁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 1607 年到 1733 年 , 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 13 个殖民地 , 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 世纪中叶 , 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 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1774 年 , 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 萨诸塞的
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含意又有深层含意 ( 隐含意义 ) , 只有把语言的深层含意挖掘出来 , 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 , 吃透作品的含意 , 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隐含信息有时还 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 二、答题步骤 1 . 圈答题区间 根据题干的要求 , 分析文章的层次 , 概括每层的内容 , 圈定符合题干要求的区间。 2 . 找核心语句
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 , 讲究抑扬顿挫 , 悦耳动听。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作者怀着比较明确的目的去访问有关人士 , 并集中说明某一主题的新闻体裁。 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 , 是一种深层次、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但又必须有生动的现场描写 , 而且比人物通讯有更强的新闻性和针对性。 采写人物专访 , 首先 , 要选准采访对 象;其次 ,
D . ①② 不同 , ③④ 也不同 【解析】 之:助词 , 用在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代词 , 他的。 【答案】 B 4 . 婚后男女主人公各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男主人公: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主人公: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三、阅读课文第 5 ~ 6 段 , 回答下面的问题。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 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愚昧无知 [ 文本 层析 ] 一、阅读课文 “ 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 车子 ” 到 “ 小孩们和姑娘们 笑得格外厉害 ” , 回答下面 的问题。 1 . 作者在展开情节之前 , 花费大量笔墨描写 “ 刑台 ”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用中世纪的刑台构造、使用方法 , 骑马的军警 , 观众等候观赏行刑的习惯等元素 , 为读者描画了一幅中世纪的社会风俗画 , 把读者带入中世纪的社会情景中
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 , 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 会这样说的。 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 , 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 , 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 , 栏杆抬了起来。 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 , 也是这样抬起来的 , 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 , 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 , 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 , 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