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3单元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内容摘要:

无心赏花梧桐细雨独坐无眠 , 无限愁情 【答案】 ① 不堪回首 亡国之恨 ② 菊含愁 兰泣露 ③ 离别之时 ④旧时雁过 [ 文本 层析 ] 一、阅读《虞美人》 , 回答下面的问题。 1 . 试赏析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答案】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 , 一泻千里;愁思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 , 长流不断 , 无穷无尽。 2 . 《虞美人》一 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 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案】 上片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写的是眼前实景 , 接着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 “ 往事知多少 ” , 这里是虚写 , 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 上来 ——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 于是登楼遥望 , 然而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这又是虚写 , 作者再一次沉入到对往事的回忆中了。 下片一开始虚写 “ 雕阑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 他把 “ 雕阑玉砌 ” 与 “ 朱颜 ” 对照着写 , 饱含物是人非之感 , 最后他把这一切集中到一个 “ 愁 ” 字上来。 以愁驭文 , 行文跌宕起伏。 二、阅读《蝶恋花》 , 回答下面的问题。 3 . 《蝶恋花》中 “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 有人说此句气象阔大 , 境界高远 , 你怎么理解 这一名句。 【答案】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 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 , 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睡 , 卧听西风吹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 足见西风之肃杀 , “ 凋 ” 字正传达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故“ 凋 ” 字既写出了景 , 又道出了情。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 , 就要想办法排遣 , 于是 , 主人公便 “ 独上高楼 ”。 前面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 , 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寂寥的境界 ——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感 , 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 但这所向空阔、毫无障碍的 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 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目。 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 , 但感情是悲壮的 , 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 , 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 , 境界高远 , 成为全词的警句。 三、阅读《雨霖铃》 , 回答下面的问题。 4 . 《雨霖铃》一词写到了哪些景色。 作用是什么。 【答案】 景色 作用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描写眼前景 , 交代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念去去、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突 出了前途渺茫 , 音讯隔绝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刻画出别后的凄清冷寂 总结:三处写景 , 异曲同工 , 眼前景清冷萧索 , 想象景空旷压抑 , 别后景凄惨悲凉 , 景中含情 , 情景交融 , 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离别时的落寞情怀。 5 . 怎样理解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所表现出的凄美意境。 【答案】 从情境上看。 画面出现在 “ 酒醒 ” 之后 , 离人借酒浇愁 , 但举杯消愁愁更愁 , 帐饮时已然无绪 , 更何况酒醒之后。 诗人此时 , 前晚 “ 执手相看泪眼 ” 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 , 面前路是 “ 千里烟波 ” , 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 , 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从画面色调上看。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 古人有 折柳送行的习惯 ,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 折柳送行 , 取其依依之态 , 寄托拳拳之情。 另外 , “ 柳 ”与 “ 留 ” 谐音 , 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 , 往往要写到杨柳。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 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凄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 , 借景传情 , 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从全诗旨趣上看 ,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作者以 “ 更那堪 ” 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 今宵酒醒何处 ” 点染本意 , 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清秋羁旅图。 “ 杨柳岸 ”“ 晓风 ”“ 残月 ” 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 , 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这两句暗含旨趣 , 画面生动 , 诱发想象 , 引起共鸣 , 因 此成为千古佳句。 四、阅读《声声慢》 , 回答下面的问题。 6 . “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渲染了怎样的环境。 这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渲染了一个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 ,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 话题 互动 ] 话题: 《雨霖铃》中有 “ 念去去、千里烟 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一句 , 照常理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中 , 而现在却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中 , 是否有些矛盾呢。 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 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 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 , 对以后的前途感到茫然 , 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 , 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 我的观点: 【答案】 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 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 , 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 , 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 “ 豪放 ” , 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我们现在所说的 “ 豪放 ” 也好 , “ 婉约 ” 也罢 , 都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